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您现在位置:下载> 复习资料> 浏览下载

选必二提纲(上)

  • 上传者:雅雯
  • 分类:复习资料
  • 更新时间:2025/3/2 18:36:52
  • 文件大小:0.31MB
  • 文件类别:PDF
  • 简要介绍: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提纲(上)标题:选必二超全提纲(上)|高中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6大核心模块速成攻略考前急救包!经济与社会生活必备提纲(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一网打尽很重要但易被忽略!高中历史选必二干货提纲(上),拯救背书困难户 一、农业(一)农业革命产生: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原始农耕和畜牧业出现。发源地:西亚、东亚、中美洲等地区是农业的主要发源地。代表作物:西亚地区:小麦和大麦;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黄河流域:粟和黍;中美洲:玉米和甘薯。意义:1.农业革命产生生,使得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过上了定居生活;增加了剩余产品,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为原始手工业,原始音乐、文学、宗教等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早期科学技术随之发展起来,如天文、历法、数学、水利等。3.社会分工、贫富分化、阶级分化等历史现象逐渐出现,公元前3500年左右,西亚和北非出现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区域,此后其它地区也先后产生了国家和文明。 (二)、古代中国农业和土地制度1、农业发展阶段特征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农业,使用磨制石器,兽骨等制作工具,开始种植作物,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商周:使用石器、兽骨、木头等工具,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由于生产力有限,实行集体农耕。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特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等)农民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和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模式。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以战国时代秦国修建的都江堰最为著名。(兴修水利是古代国家组织能力的体现,也是重视农业发展的表现)两汉:铁器牛耕基本普及全国;东汉时期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大量兼并土地,控制诸多依附人口,形成了田庄经济(庄园经济)。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世家大族控制大量土地和人口,田庄众多。【江南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下文有详细讲述】隋唐:出现曲辕犁,我国犁耕技术基本定型。两宋: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土地利用率提高,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苏湖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明清:高产作物引进,粮食产量增加,湖广地区成为主要的产粮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人口增加,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2、历代土地制度西周:实行井田制,土地为国家公有,不能买卖。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随之瓦解。经过各国变法改革,土地私有合法,允许土地买卖,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我国古代王朝最基本的土地制度,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北魏至唐中期:实行均田制,政府将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需承担相应的赋税徭役。前提:政府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不会剥夺地主的土地。 唐中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无力维持均田;唐德宗时接受杨炎建议,颁布两税法,均田制瓦解。唐末至清朝:田制不立,土地兼并放松限制,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关系普遍存在。政府对佃农的人身限制逐渐减弱(缓解社会矛盾需要)。3、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发展相对落后;魏晋时期:北人大量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宋时期:唐朝中期开始,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明清: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南方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相分离,基本格局延续至今;(政治中心依旧是北方噢!)4、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社会环境;政府政策;人口(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交通;自然条件等。 (三)世界农业发展相关内容1、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地区普遍重视水利建设。2、古代希腊、罗马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种植谷物、橄榄和葡萄等。3、★新航路开辟(公元1500年前后)对农业的影响:(1)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加速流动:辣椒、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我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咖啡、可可、棉花、茶等成为了世界贸易中重要的商品,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2)高产作物大规模栽培,如玉米、甘薯等,提升人类抵抗灾荒的能力,促进人口增加,对世界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3)伴随大规模人口流动和物种交换,一些疾病和病菌也扩大了传播范围。(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其他影响后文中有详细概述~) 二、古代工商业(一)商业发展相关结论1.一般条件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商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足够的剩余产品是交换的前提);2、政府的政策和法律规范;3、社会环境是否稳定;4、交通条件(河流、地形等影响;环境闭塞或开放,交通便利或不便);5、人口数量(消费需求)2.影响1、政府政策和法律制定;2、社会生活观念和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3、促进了商品和物资的交换,丰富日常生活;4、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流动,改变社会阶层结构,冲击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5、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市民(世俗)文化日益发展;6、货币、信贷、商业契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7、商品货物本身具有文化物质载体的功能,商业往来也是不同国家地区乃至不同文明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二)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商周:工商业基本被官方和贵族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民间出现私营手工业,出现一些大商人和大的商业中心;战国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汉唐:工商业继续发展,但受到政府限制,商业经营被限制在特定场所“市”。唐朝前期有坊市制度,居住区与商业区严格分离,经营地点和经营时间有严格限制。唐朝后期坊市制度逐渐瓦解,出现了夜市;唐朝时期已出现柜坊;海陆丝绸之路兴起,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宋元:海外贸易兴盛,设置市舶司,泉州港;商业税收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政府减少商业经营限制,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商业街区;由于商业发展的刺激,出现了纸币;瓷器制造出现五大名窑(钧、官、定、汝、哥),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宋末元初,棉纺织技术改进(黄道婆);明清: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棉布成为主要衣料;跨区域长途贸易发展,形成全国性的贸易网络;出现地域性商帮(晋商、徽商等);受新航路开辟影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化;江南一些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江南纺织行业中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所谓资本主义萌芽)。 (三)中外贸易1、汉唐时代形成海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日益频繁,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2、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市舶司成为管理对外贸易的正式机构,海外贸易收入是政府重要的财源。3、明清时期,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重要形式,中国政府更注重其政治意义,在朝贡贸易中往往厚往薄来。4、清朝乾隆时期,对外贸易口岸只保留广州一处,并由广州十三行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广州地区在中西方交往中处于前沿地区,在清朝前中期的中西方交往中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内容来源:历史教学园地文案整理:雅雯
  • 0

下载地址

文件预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