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必二提纲(下)
- 上传者:雅雯
- 分类:复习资料
- 更新时间:2025/3/2 18:48:42
- 文件大小:0.38MB
- 文件类别:PDF
-
简要介绍: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提纲(下) 三、世界近现代商业发展(一)世界市场的形成1、新航路开辟前:各地有一定的商贸联系,但深度和广度有限,全球性的商业网路尚未形成。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伴随欧洲的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世界性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6世纪—18世纪中期)3、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大大提高,加紧对外扩张,寻找新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世界各地区相继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4、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扩张,世界各地区基本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完全形成;5、★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①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人类各地相对孤立发展的状况,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全球性商业贸易交往增加;②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将世界各地卷入贸易联系当中;③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提供了物质支撑和技术条件;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寻求利润和扩大市场为目的,具有内在的扩张性(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对比:明清时期的中国作为小农经济国家,不具备这种扩张动力) (二)近代商业发展1、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资本主义加速发展,欧洲的商业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其他)。具体表现:①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地区的衰落,荷兰和英国的一些港口城市发展起来;②欧洲商品的种类、数量大大增加,流通速度加快,欧洲商品贸易的范围扩大;③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出现了近代股份公司、商业银行;④各国殖民争夺十分激烈,殖民贸易公司成为海外扩张的重要工具;⑤重商主义思想盛行(注重资本原始积累,重视金银,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国家大力干预经济贸易)2、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崛起,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主导着欧洲海上贸易,17世纪中后期英国逐渐取代荷兰,成为海上贸易的霸主。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0世纪初其它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崛起,英国贸易优势减弱,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4、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但西方近代商业经营方式也随之传入中国,出现了近代股份公、商业银行、洋行等,新兴社会阶层兴起,如买办和民族资产阶级等。 (三)现代经济发展1、苏俄/苏联: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苏联成立,开始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29年之前,苏联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物质条件;1930年代中期,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形成,集中发展重工业,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效率逐渐降低,经过多次改革(三“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也未突破困境;1991年苏联解体。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发展变化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革,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由此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税收、福利政策等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将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③1970年代,由于国家干预过度和石油危机的影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的“滞胀”现象。④198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策调整,采用“新自由主义”理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削减福利,减少政府开支,私有化国企等措施,滞胀现象得以消除,经济逐渐恢复。3、 现代经济发展特点①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但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问题也日益凸显。②二战之后,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渐发展,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但广大发展中国家依然面临诸多发展的问题(自身经济结构缺陷,政治动荡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③二战以来以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和国际金融组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为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但欧美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经济秩序有待调整完善。④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电子通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和全球金融不断发展,商业效率大大提高,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全球性经济犯罪和金融危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四、工业革命以来的的城市化发展(一)背景:1、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自英国发生,并逐渐波及欧洲其他国家,人类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同时,工厂制度产生,铁路交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电力被广泛运用,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更加紧密结合,生产和投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垄断组织;美国、德国等国家发展速度较快,冲击着传统强国英法的经济地位和殖民地位。(二)过程:工业革命以来,由于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使得工业生产更加集中,工业人口的集中,开启了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城市当中,农业人口比例下降,工商业人口比例上升。影响:1、近代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城市消费和基础设施服务的需求,使得城市的公共交通、住房建设、社区管理等逐渐发展起来,大众娱乐活动和群众性体育运动也逐渐兴起,人类的生活方式日益发生变化。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2、工业革命以来,近代西方国家逐渐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逐渐发展,提升了社会整体素质,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3、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推动了食物生产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并且推动了医疗卫生和基层社会服务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4、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社会事务日益复杂,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改革,政治上改革选举制度,赋予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更多的参政权,政府进行文官制度改革,建立近代公务员制度,推动政府管理的专业化,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渐发展。5、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犯罪率上升、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等问题,需要加大城市规划、社会服务、环境、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才能缓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带来的诸多问题等影响,部分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 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注意表述!分清“城镇化”和“城市化”)1、古代:城镇发展受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文化和商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西方古代的城镇发展有一定的差异,早期中国的城镇更多是以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为主,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世俗文化的影响痕迹逐渐加重。2、近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来,中国也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趋势。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并非自身工业发展的结果,受列强影响较大,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征,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整体上说城市化水平不高。但是近代口岸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发展,推动了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3、现代: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进程加速,到2011年前后,中国城市人口比例达到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工业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基本相适应。六、水路交通和医疗卫生(一)交通事业的发展1、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道路交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2、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使得运河开凿和全国性道路网建设成为可能,加强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运河和人工道路的建设,与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3、在近代以前,各区域的海上贸易便有所发展,但尚未形成全球性的航路,宋元时期指南针的使用和造船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航海能力。新航路开辟以后,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进入更深层次,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4、工业革命以来,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面貌,商品、物质和人员流动大大加速,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医疗卫生1、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医疗知识的限制,疾病、瘟疫时有发生,常常造成人口死亡,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局势变换。2、由于疾病和瘟疫的威胁,古代各文明的医疗卫生有所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些医学理论(比如中医体系),建立了一些医疗设施,但整体上说对疾病的医疗防治能力有限,社会整体医疗水平不高。3、近代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科技进步,人类对疾病的治疗能力大大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和人均寿命都有所提高,4、近代中国在遭受西方入侵的同时,近代医学也传入中国,中国公共卫生事业逐渐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均寿命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内容来源:历史教学园地文案整理:雅雯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