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
必修二经济史
>
世界近代经济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08.山东文综.1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
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给私人”、“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实际上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目的是缓解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
相关题目
(2009.广东历史.1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2020.1·浙江高考·18)曾有评论谓:“毛纺已无影无踪,麻纺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变成棉花,棉花,还是棉花。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1.福建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2007.上海历史B组.15)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2018.4·浙江高考·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2013.上海单科.18)英国政府于1802年推出第一部《工厂法》。1860年代相关立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推动了英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因是
(2011.上海单科.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2020.7·天津高考·12)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
(2013.北京文综.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热门试题
1.
(2024·福建三明三模·6)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词而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诸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成为各级学校正规的课程名称。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2.
中世纪西欧,“有时一个城市属于一个领主,有时属于多个领主。城市与领主签订城市宪章,取得特权证书”的现象较为常见,如巴黎属于两个领主,而博韦有三个领主,亚眠有四个领主。这一现象( )
3.
(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1)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4.
(2018·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第二次联考题·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887年,基督教传教士傅兰雅、狄考文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1890年共编出教科书98种。1897年,师范生陈懋治等人合编《蒙学读本》,“是为我国人自编教材之始”。1898年吴稚晖等人在无锡亦自编教材,凡分七编。“前三编,就眼前浅近之物,引起儿童之兴趣。四编专重德育。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六编注重作文修辞。七编选史汉诸子及唐宋名家论说。”庚子以后,随着大批日文西书的译介,特别是成套教科书的引进,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中国新式教科书的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其间,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做出了重大贡献。1906年,学部公布审定通行的教科书名单,蒙学教科书主要为文明书局所出。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蒙学教科书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蒙学教科书发展的意义。(6分)
5.
(2015·北京文综·40)(24分)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1)阅读图12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6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605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162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2971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2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4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