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专题练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图中大运河河道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
商品经济持续发展
C
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
D
中原地区生态破坏严重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由两个图对比可知,元朝大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而是由“大都”直接到达“杭州”,这说明以“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引起了大运河的河道变迁,故选D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而且图示对比发现,最南端都是到达杭州,排除A项;大运河河道变道不经过洛阳,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洛阳的衰落和政治因素有关,排除B项;隋朝政治中心也在北方,排除C项。
相关题目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2017.海南高考.14)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2020.7·海南学业水平·3)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 )
(2017·山东济宁二模·26)据载,“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2017.11·浙江高考·12)下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该广告反映出( )
(2011.江苏单科.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热门试题
1.
西汉初期,陆贾认为治国“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要“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这一认识()
2.
(2015.江苏单科.9)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3.
《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
4.
(2023·广东梅州二模·14)下图漫画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其内容反映出当时英法两国《打扰!请问诸位是否听见一声尖叫?》(两名救护员分别代表英国和法国)
5.
(2022·山东高考·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超的“新生”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 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13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255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4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224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