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1977年8月,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决议,改变之前“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高校招生方针,采取新的“自愿报考、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针。此举
A
适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B
促进了高等院校课程体制改革
C
结束了科教领域“左”倾错误
D
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相关题目
(2024·黑龙江大庆三模·16)下表是2019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全球互联网上各语种使用情况统计,出现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2019·江西上饶一模·30)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必须依靠广大贫农作革命先锋,团结中农和其他可以争取的力量,彻底摧毁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力量,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由农民协会掌握农村一切权力,然后进行减租减息、分配土地等斗争。这表明当时中共
(2024·山东淄博高三一模·11)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没有固定模式,出现了类型多种多样的城市广场。广场没有严谨的轴线与几何特征,形状不规则,具有多种功能。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
湖北新军士兵陈孝芬回忆,“我是1905年在黄陂应募入伍的。那一次募兵结果,96人中就有12个廪生(生员),24个秀才。陆军所属步、马、炮等部队,都有不少的读书人入伍。”据此可推知(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6世纪以来的世界是西欧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世界,这之前各大文明相对而言各自独立发展,有往来但并没有给对方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欧洲1850年时的所有优势都产生于1750年以后的“科学文化”要素,特别是在英格兰,这些要素包括:越来越强的读写能力和印刷术、科学社团的发展、比较容易听懂的公开演讲等。——摘编自陈恒《谁在叙述谁的全球史:不对等与历史书写的陷阱》材料二欧洲中心主义者认为,西方之所以能够崛起并最先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突破,依赖的是自身的“禀赋和特性”,近代世界的兴起被描述为西方的胜利。而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则认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东方比西方更先进,在促进近代西方文明的崛起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东方的贡献,西方的崛起无法想象。——摘编自张倩红《先发的东方与落后的西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证约翰·霍布森的观点。(6分)
下图为纪念近代某一革命活动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示意图。该革命活动( )
(2019·山东滨州二模·29)1920年5月,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谈到当初拟定的方针,是想把五四后的学生运动走向纳入《新青年》一派未尽的事业中。燕大的学生领袖瞿世英也宣称五四功绩“不独在拒签德约,不独是街上添了几次学生的游行”。这表明五四运动
(2022·广东省一模·9)1950年12月,上海玉兰剧团上演了越剧《信陵公子》,剧情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赵国向魏国求援,信陵君想尽办法拿到兵符,发兵解赵国之围。该剧连演138天,共演出256场,不少剧团纷纷搬演此剧,引发国内观剧热潮。据此可知当时
西属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共产生了18个共和国。在此后的150年中,这些国家共草拟了约190部宪法,其中大部分是1850年之前颁布并生效的。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
1922年,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遭到全国上下齐声唾骂,指责陈炯明“叛道”“悖主”“犯上”。而胡适认为指责陈炯明的人“是旧道德的死尸的复活。”结果人们又众口一词地批评胡适“抑孙袒陈”。材料反映
热门试题
1.
(2025·福建龙岩高三上开学考·2)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 )
2.
(2013·山东菏泽卷·4)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
3.
(2025·河北承德高三11月模拟·15)从1918年11月到1920年。苏俄国内较有影响的两份报纸《贫苦农民报》《经济生活报》刊登了大量的报刊和杂志订阅、图书出版、招聘、机构组织对外公告、展览会、挂失、寻人和招生等广告,唯独难觅营利性商业广告。这一现象的出现( )
4.
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促成了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下列符合“新生”的思想是( )①魏源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②康有为的维新思想③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 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5.
(2025·广东9月联考·1)秦武公时期的《秦公镈》铭文称:“我先且受天命,商(赏)宅受或(国)”“(秦公)应受大命,眉寿无疆,匍(敷)有四方。”秦朝留下的碑文中多次出现“天”“天下”,包括“天下咸抚”“初并天下”“亲巡天下”“既平天下”“普天之下”“维秦王兼有天下”“天下和平”等。秦的这些刻写意在(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702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82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643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4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