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松江原本“土地贫瘠、民食不给”,元末时,松江已能染印青花布,此技“出于海外倭国,而吴人巧而效之”。黄道婆“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松江成为生活富裕之地。这反映了( )
A
丝织技术促进区域繁荣
B
技术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C
棉布已是主要衣着原料
D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发展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材料中松江从“土地贫瘠、民食不给”到因技术革新成为富裕之地,关键在于黄道婆传授纺织工具和改进技术,以及当地效仿倭国染印青花布技法,体现技术传入与本地创新结合推动生产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棉纺织技术而非丝织技术,且未提及丝织业对松江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松江民众学习染印、纺织技术推动社会进步,而非棉布是否成为主要衣着原料,排除C项;材料主讲技术交流而非长途贩运贸易,且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相关题目
列宁认为,德国战时计划经济中蕴含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熟性和合理性,因为在战争期间,为了集中人民的力量,德国由一个中央机关调节了5000多万人的全部经济生活。既然这一点容克贵族能做到,那有觉悟的工人阶级也能做到。这表明列宁意在( )
图2是《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一书的部分目录摘编,其中第二处应该是
(2019·江西上饶一模·29)图1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图1
从1979年开始,国家逐步恢复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的议价收购,加价15%—30%。1983年和1984年国家又放宽了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下放一些农产品的价格管理权限。这一政策调整( )
1265年,英国召开议会,议会代表除教俗贵族和每郡两名骑士外,各个自由市也派两名市民参加。到1295年,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这( )
(2018·山西六校第四次联考题·29)1949年5月,《和平日报》报道道兰州时说:“工业界危机严重,已临破产边缘……若干工厂实际增资维持残余寿命,各货仍维续下跌,产品销售不足成本的5/10。”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下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相关国家在太平洋的海军对比情况。表格信息可用于说明( )
786年,唐德宗实行财政改革,试图将财政大权还职尚书户部,遭到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德宗终止改革,后来还加授韩滉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执掌全国财政大权。这反映出当时( )
(2019·四川达州一模·31)《辛丑条约》签订后,士大夫们对严复《天演论》的解读,逐渐指向革命。这说明
1966年韩国学者以庆州佛国释迦发现的雕版印刷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据,提出雕版印刷术和金属活字印刷术是韩国的发明。1981年印度作者戈索伊列举文献后说BC327年印度就已经能造出质量相当好的纸,因而纸最初是由印度人发明创造的。这一现象反映( )
热门试题
1.
(2019?广西南宁、玉林、贵港毕业班摸底?28)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2.
(2023·江苏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7分)
3.
(2022·贵州铜仁·18)体育外交也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1963年参加了在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1965年参加了在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等,积极开展与亚非拉独立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这些活动( )
4.
清嘉庆、道光年间,张家口榷关收入年均可达白银六万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商大量涌入,往来于此的商贸活动激增,但榷关收入却不断下降,光绪年间,年均收入仅三四万两。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5.
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材料二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材料三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6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702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82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643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4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