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4·江西赣州高三一模·6)明清时期,松江府朱泾镇附近四乡盛产棉花,居民又精于纺织,所产棉布闻名遐迩,这里“居民数千家,商贾辐辏”;苏州府的盛泽镇地处桑蚕之乡,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重镇。这表明( )
A
江浙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交通便利促进区域贸易发展
C
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市镇兴盛
D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据材料“盛产棉花......丝业重镇”可知,江南地区的一些农村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和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市镇兴盛,故选C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于鸦片战争之后,明清时期,江浙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江浙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是纺织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便利促进区域贸易发展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改变,排除D项。
相关题目
近年来,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南昌起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你认为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2024·江苏南通三模·7)据《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记载,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小轮船除运载旅客外,还拖带货船,但运输的货物以上海过来的为多,从湖州到上海的极少,有时往往空船返航”。对该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
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早期文化诸遗址中的石钺(大斧)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而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钺往往无使用痕迹,甚至不开刃。据此可推知,良渚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作为一种历史叙事模式,“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说成唯一正确的文明,把西方历史等同于世界史,未能呈现世界历史的完整性以及文明的多元性、等价性。长期以来,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我们教科书的编写内容跳不出以西方为中心,多数研究项目也跳不出西方话语体系,知识结构多取自西方历史书,由此而导致错误的历史认知不胫而走。要破除“西方中心论”,构建中国自己的世界史理论体系,关键在于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形成”的理论,这个理论强调:“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形成的机制一方面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是各地、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最终打破了彼此间的壁垒。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既是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也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融合结果。——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吉林长春三模·30)表2 近代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及其相关数据统计表 表2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1885年,《柏林会议总议定书》宣称“为了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某地区的贸易和文明的最惠国条件,并保障各国人民在两条流入大西洋的非洲最大河流(尼日尔河和刚果河)上自由通航的利益;希望避免在占据新的非洲沿海领土时可能发生的不和与纠纷;关切开发土著居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方法”。这一议定书的签订旨在( )
(2022·江西省南昌市一模·30)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他分析道:“时局的特点,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这一认识
(2023·贵州六校联盟联考·2)《黄帝内经》所言:“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药王孙思邈也曾言:“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上述材料说明了
(2021·广东汕头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4)清雍正皇帝曾亲撰《大义觉迷录》刊印天下,指出“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玁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雍正皇帝的上述主张
1945年《完全就业法案》这样描述:“所以美国人,天生就有获得工作的权利,美国政府确保每个人都有工作,如果私企做不到,政府需要直接创造工作岗位”,由此可知( )
热门试题
1.
《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2.
(2016·山东日照·1)2016年4月4日,轩辕黄帝公祭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参加了活动。隆重祭祀黄帝,是因为他
3.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材料二 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1)概括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6分)(2)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6分)
4.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开始;朝鲜战争结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_____
5.
(2019·云南昆明·10)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606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162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2971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2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4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