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高中同步
>
纲要 上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22·广东高考·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图1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信仰之自由”,同时颁布行政命令规定学校不准读经,不准祀孔,广州、四川、湖南等地的学校废除了尊孔读经,把孔庙改为学校或习艺所,停止了祀孔典礼。这些举措( )
(2011·海南单科·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1920年,郑州豫丰纱厂的筹建者穆藕初分析认为:“郑州地当中枢,陕西、山西两省所产棉花之由彼东下者,为数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汉、陇海两路线之间,东西南北四路畅运,销场甚广;煤斤、劳力色色较廉,苟于此设厂制造……利赖孔多”。由此可知,近代以来郑州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2020·山东滨州二模·3)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知
(2021·山东聊城2020—2021年高二下期末考试·4)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端。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主要是
(2022·浙江高考·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由此现象可以推断( )
(2019·四川宜宾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2)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热门试题
1.
(2019·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22)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坚持为无产阶级革命奔波,为此遭到欧洲多国政府驱逐。他曾发出如下警告:“我们铁面无情,但也不向你们要求任何宽恕。当轮到我们动手的时候,我们不会用虚伪的词句来掩饰恐怖的手段”。这段话发表在下列哪份文献上
2.
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老师鞠躬还礼。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
3.
(2018·湖北襄阳·12)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4.
(2021·山东济南高三学情诊断考试·10)创刊于1972年的《佛山文艺》原本以刊登武侠、言情小说来吸引读者,艰难维持。1989年它开始将读者定位为“打工仔”,专讲打工者群体的生活、工作与情感问题,并刊登他们撰写的作品,遂绝处逢生,发行量猛增至四五十万册。该刊物发行境况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5.
(2023·辽宁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材料二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605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162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2971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2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4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