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深化主题意识,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专家杨宁一教授说“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黄牧航说:新课程高考命题思路:从专题命题走向主题命题。当历史教学仅仅停留在专题的层面,学生很难明白记忆一大堆历史知识的意义,只有上升到主题的层面,历史教学的价值才能突显出来。新课程高考中所有的主题式试题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价值立场,让考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这对日常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轮复习的10个主题
专题一: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社会转型
专题二: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文明对比
专题三:明清时期(1368-1840年)的中国与西方
专题四: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专题五:儒家思想的演变发展历程
专题六:中西文化交流
专题七: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
专题八:新中国的外交与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专题九: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到有序
专题十: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与创新
专题二:古代中国与古代西方文明对比
(2015·全国课标Ⅱ卷·40)(25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专题三:明清时期(1368-1840年)的中国与西方
(2014·全国课标Ⅰ卷·40)(25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专题五:儒家思想的演变发展历程
(2015·全国课标Ⅱ卷·40)(25分)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2016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出炉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二、新发展理念研究;
三、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洋战略;
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法律制度建构;
五、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
六、鲁迅遗产再审视: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
七、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诠释;
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九、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
十、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转向与经典回归
2016年度十大学术热点提名
一、民法总则立法研究;
二、社会治理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三、“文化记忆”理论研究;
四、历史视域中的丝绸之路;
五、精准扶贫的理论源流、思想内涵及实践路径;
六、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金融开放;
七、“健康中国”战略意蕴及其布局;
八、走向“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九、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研究;
十、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建设与健康养老。
6. 国卷真题再研读,提高解题能力。
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刘芃《考试文集》第477页
我们应该通过对全国卷、大纲卷和海南卷的再研读,帮助学生及时总结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12道选择题在时期选择时期与阶段上有自己的规律:命题范围的分布上已基本成熟,中国古代史4道,中国近代史3道,中国现代史1道;世界古代史1道,世界近代史1道,世界现代史2道。根据以上“时段分布” 按照题号进行考点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备考的针对性。
布局:采用“4+4+4”的模式。
中古:24题一般是先秦史,分商周与春秋战国两个阶段,重点考查它们的主干知识。25题,一般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或隋唐史,分别考查阶段史中的重要历史现象或规律、价值。26题,一般考查的是宋史。27题则一定是明清时期。这四个题目,都侧重社会转型中的规律性现象呈现。
中近现:28题,晚清史。一般是一个或两个题目,以考查中国近代化为要旨。29题,一般就是辛亥革命前后或者北洋军阀时期。第30题则是国民政府时期的考查。31题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以上世纪50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两个阶段为重。这四个题目,侧重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
世界史:32题一般是西方古代的希腊或罗马,以它们的进步性或局限性为主要内容。33题是西方近代史,以国别史或阶段史为重,对西方近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进行现代文明模式或时代性探索。34题一般是苏俄史,对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进行测评。35题则是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格局变动为对象。
命题分析:
(1)一般坚持“小切口,大跨度”,立意宏大,或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
(2)与社会热点有所牵连,围绕某一个历史事物呈现宏大的时空格局,考查学科体系中的背景、特征、影响等内容。
(3)设问上体现对考核目标的梯度考查,基本包含四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概括(特点、内容、表现等);二是比较异同;三是分析原因;四是得出启示。这提醒我们,在平时要有针对性的对这四个层次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
纵观2011-2016年全国卷第41题,呈现出以下变化趋势。
1、从材料形式看:新颖多样,与问题设计、能力层次形成有机联系。如2011年和2012年为传统的历史文献材料,2013年为地图材料,2014年则将某个时期的“教材目录”做为材料,而2015年的题目,则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生产力公式”作为材料,2016年则采用了文字材料与历史地图组合的形式。
2、从考查内容看:既重视学科特色,又凸显与现实的联系。
如2015年的“生产力公式”材料,则让人联想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2016年的“制度构想与实践”体现了加强制度建设的现实主题,“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体现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联系,“自开商埠”则体现了深化改革等现实主题。从考查内容的模块分布来看,并无显性趋势,但在同一套试卷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纪近现代史呈现出交叉出现的特点。
3、从答题要求看,视野更加开放,答案更加灵活
2011-2013年的开放性试题,强调的都是对某个观点的阐述或论证,同意、反对,或全面分析,最多只有3种答案可选,2014年“抗日战争目录题”要求对目录进行修改和说明,答案更加多元,但2015年的开放性试题相比,则更加广阔:在问题的指向上,不仅可以就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与2014年试题“增加”某个目录相比,更加自由和开放。
4、从能力层级来看,围绕“论证与探讨问题”的三个层级考查,三套试卷有所不同
2014-2016年全国1卷均要求C层次“独立提出历史观点”,要求最高,难度最大;2013-2015年全国Ⅱ卷均为A层次“发现历史问题”,2016年全国Ⅱ卷为B层次“论证历史问题”,要求次之;2016年增加全国Ⅲ卷为A层次“发现历史问题”。
第45题命题特征分析
(1)从材料出处看,以改编叙述类材料为主,以经典性史学著作为主,其中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连续出现。
(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很强,学生若在第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2问答案偏离。
(3)从设问类型来看,多采用概括类(4次),比较类(3次),影响类(3次)等方式,注重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4)从考查内容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5)去教材化程度,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如清末新政题。
总结:如何科学备考?
1.深化主干知识,丰富课程资源。
2.强化唯物史观,培养问题意识。
3.拓展通史视野,聚焦社会转型。
4.深化主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
5.研读国卷真题,提高解题能力。
定哥最新一轮一本2.0课程限时领优惠,更多干货,敬请期待!
https://ke.youdao.com/course/detail/3126?keyfrom=xue/list
https://ke.youdao.com/course/detail/3127?keyfrom=xue/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