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高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4·重庆高考·10)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典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中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该条文旨在
A
巩固婆罗门教地位
B
革新教育体制
C
打破种姓制度隔阂
D
宣扬法律权威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据题干“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可知《摩奴法典》认为要想获得“最好的幸福”,信徒们要遵奉高种姓群体和婆罗门教,据此可知,该条文旨在有利于巩固婆罗门教地位,故选A项;“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好的幸福”,与“教育”无关,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该条文维护了种姓制度,而不是“打破”,排除C项;题干设问述及的是“该条文”,而不是“《摩奴法典》”这部法论文献,排除D项。
相关题目
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2020·山东高考·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表1
图9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 REPERTA)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2020·北京高考·3)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③隶属于尚书省 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2017·天津高考·13)(20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2024·高考真题(全国新课标卷)·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舰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傀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摘编自陈益民、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2015·浙江自选模块·10)“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中摆着皇帝的九龙金漆宝座,两侧有六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巨柱,六个龙头都向内望着中央的宝座。宝座正上方的藻井内金龙盘卧,龙头下探,口衔宝珠(见第10题图)。这宝珠是一颗大铜珠,名为“轩辕镜”,以示皇帝为轩辕黄帝的正统继承者。 ——摘编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材料二 2002年,故宫实施大规模维修工程,所有修复技术都严格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艺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同年,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1)材料一介绍的是故宫哪座建筑?概述该建筑的特点与功能。(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两个实例分别侧重体现了哪一保护原则。(4分)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的国王在亚历山大城修建了缪斯宫、图书馆、动植物园等。动物园里有许多外来的动物,包括阿拉伯绵羊、印度大象、巴克特里亚骆驼、叙利亚棕熊、希腊白熊、黎凡特狮子等。这些举措( )①有助于托勒密王国的科学研究 ②推动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③印证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 ④加速了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热门试题
1.
苏共二十大开展于______年
2.
“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3.
(2023·山东潍坊一模·12)1635年,英国人塞尔登在其著作中宣称,“封闭的海洋”就是通过权利和占领而被分割开来,因而不再为人类共有的海洋。该著作在英国国王授意下出版,成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英国官方原则的公认基础”。该著作
4.
2. 甲午战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陈炽、郑观应等人主张设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这股思潮( )
5.
(2025·河北9月阶段测试·5)清代小说《镜花缘》中多次借书中人物之口论及经学,涉及版本、文字校订、读音等问题,也谈到释意。如书中第52回若花论完《春秋》,亭亭提出“三礼”的问题,唐闺臣用了很长的一段篇幅谈“三礼”。作品还借唐闺臣之口,将《宋书·傅隆传》对于“礼”的阐释加以复述。可见,《镜花缘》(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024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6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023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9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