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主观题]
有利于稳定均田制 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主要基于边防军需 导致了藩镇的崛起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试题答案:
据题干可知,唐朝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以益军储”),唐政府在边疆实行屯田,据此可知,唐代屯田主要基于边防的军需,故选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屯田制,与均田制无关,排除A项;据题干可知,唐政府之所以在边疆实行屯田制,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边防之需,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与实行屯田制无关,排除D项。
相关题目
12世纪法国《香槟集市法令》规定:外商纠纷须由集市法庭“混合陪审团”(本地市民+外商代表)裁决。这一制度( )
18世纪,部分启蒙思想家把美洲、大洋洲的原住民设计为“高尚的蒙昧人”形象。如卢梭认为“蒙昧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社会的人只知道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之中”,伏尔泰笔下的“天真汉像空气一样生来自由”。这一形象设计旨在( )
(2025·全国“学习杯”模拟·1)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屈家岭遗址发现了大量稻作遗存、陶窑群等遗迹,蛋壳彩陶、玉石器等精美文物,挖掘发现集抗旱与调蓄、生活用水与农业灌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这表明( )
黄宗羲说:“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这一主张( )
1952年3月,新中国发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发起书》,提出亚太人民要紧密地团结起来以保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恢复并发展各国间正常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同年10月,新中国在北京召开了37个亚太国家参加的和平会议。这些举措( )
近年来美国退出的国际组织情况表(节选)据此可以推断
(2024·山东日照三模·8)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具体政策上作出若干重要修改(下图)。这次重要修改( )
《群众》创刊于1937年12月,是在国统区出版发行的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理论刊物。自创办起,就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大力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对不利抗战的妥协投降行为和言行进行了正面揭露与批判;严格遵守了国民政府规定的报刊送审制度,对敏感政治事件保持缄默,以适度让步谋大局。这反映出,当时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可知“黄鹄号”的建造和试航成功( )①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序幕 ②是洋务派致力于“自强”的表现③借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④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热门试题
1.
(2023·福建·7)如图,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图3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注:图中写有“正店”等字样处,为当时的灯箱广告
2.
31.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分别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
3.
(2016·天津文综·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4.
(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聂士成(1836~1900年),字功亭,今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人,清朝将领。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自小好行侠仗义,后于咸丰九年(1859年)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自踏进军营那天起,从军打仗就成了他一生相伴的职业:先是隨袁甲三攻打捻军,1862年改属淮军任把总,又参与了镇压太平军、捻军等活动,并因此升任总兵;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是他率军赴台支援作战、将敌军赶出了台湾;在几年后的甲午战争中,从朝鮮的牙山、咸欢到中国东北的摩天岭,他又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日本人打了整整半年多,使敌人头痛不已;再到1900年前后的镇压义和团和反抗八国联军入侵……无论是内战还是外战。中国19世纪中叶后的主要战争,几乎全有他的份儿,纵现其平生,大多冒矢石、历风雪,数度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实在称得上是一员少有的战将。 ——摘自《死于保卫天津的晚清异类将军聂士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聂士成成为晚请时期少有的战将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聂士成的功过。(6分)
5.
(2018·江西八所重点中学4月联考·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格莱斯顿任首相之前,英国政府不创办学校,一切学校都是私立的,全国国民教育多半都掌握在贵族和教会手中,带有极其浓厚的宗教色彩。贫苦家庭出身的子女难以就学文盲非常多。1870年,在格莱斯顿努力下,改革了初等教育。在英国各地划分学校区。建立教育局。该局可以使用议会拔款建立公立学校。延聘教师,创办初等教育。并且还可以向当地人民征收教育税。教育局创办的学校虽然也设置宗教课程,但不分宗教派别,都可自由入学。要求父母将符合年龄段的孩子送去学校,穷苦家庭的子女,如无钱入学,可由该局资助学费。两种学校并存为青少年学习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九十年代英国实行免费初等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71年,格莱斯顿内阁又使议会通过了改革大学教育制度的法案,法案规定天主教徒和不信仰国教者均可报考牛津和剑桥大学。 ——摘编自王荣堂《格莱斯顿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格莱斯顿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世纪70年代格莱斯顿教育改革。(9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255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4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224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