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0·山东高三第一次仿真联考·4)北宋时期,附城草市发展迅速。如宋真宗时,东京郊区出现了“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的盛况。由此可知,北宋时
A
草市发展侵占了城市空间
B
农业生产开始服务于城市
C
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D
草市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⒈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 【解析】根据材料“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可知此时东京郊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着12个集市,一天到晚嘈杂忙乱,和远郊大不一样,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故选C项;根据材料“十二市之环城”可知此时东京郊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着12个集市,并未“侵占城市空间”,排除A项;材料涉及此时草市的发展概况,未涉及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并非“草市”,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19·山东临沂二模·24)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2024·江西南昌三模·10)“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立场,是对“民惟邦本”理念的传承和创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享理念”等论述则是继承并创造性发展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传统理念。这都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019·河南焦作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23)欧洲共同体建立以后,成员不断增加,由最初的6国扩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12国,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统一的关税同盟,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初步建立了商品、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
(2024·广东江一模·4)唐末杨绾认为因儒道不举,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礼义道德沦丧,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战乱的延伸。穆宗时,仍有“兵兴以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趋之以刑”的说法。这说明当时( )
(2024·广东佛山禅城区二模·6)列文森用“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与“理智一情感”的二分来解释近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他认为:在十九世纪,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这里的“撕裂”是指( )
(2024·福建漳州高三三模·10)1992年,中共十四大会议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统计,1992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合同制工人1700万,仅占国有企业工人总数的20%。这表明当时中国( )
(2024·河北唐山二模·8)1945年,瑞典、荷兰与中国签订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解决有关事件的条约;1946年,法国与中国签署互换了《关于法国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可以印证中国( )
(2018·北京昌平高三上学期期末抽测题·8)李鸿章在奏章中写道:“臣尤有所陈者,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这一认识有利于
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 )
(2023·四川蓉城名校联盟高三联考·2)战国时期,“天下”主要对应“冠带之伦”的中原诸侯;秦始皇“尽并兼天下诸侯”后,“天下”的范围相应扩展至周边“四夷”所处的区域;汉武帝时期复“外攘四夷”,“天下”范围进一步扩展。“天下”范围的演变
热门试题
1.
(2023·广东高考研究会高考测评研究院高三上学期阶段性学习效率检测分阶考·2)“上计”是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重要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治安情况、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图1),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儿去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 )图1
2.
(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3.
刘邦灭秦:BC_____
4.
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该官员属于
5.
(2018·河北衡水三月全国统一联考题·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24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诸君都是四万万人的一分子,都应该担负这个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孙中山所说的治国,是指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包括均富);而平天下,则是发扬“济弱扶倾”的传统理念,帮助其他被压迫民族谋求各自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孙中山所说的“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把道德范围的东西放在知识范围中来探讨,认为应该先从个人的内省与自我完善做起,讲究自身的文明修养,然后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孙中山沿袭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家族是国家的基层团体,由家族而宗族而国族,合群图强然后才能讲民族主义,而且只有先恢复民族主义才能讲世界主义。二是力图以王道与霸道这两个古老词汇来区分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他曾经明确指出:“东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是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 ——摘编自章开沅《王道与霸道——试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大同思想的主要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阐释大同思想的背景。(6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0275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2441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183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6960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1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