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邓小平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材料中的“打出去”
A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看得出这里说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故A项错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项正确;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故C项错误;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是渡江战役而非刘邓挺进大别山,故D项错误。
相关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近代严重的民族危机中,不少知识分子强调语言统一的重要性。1901年蔡元培提出,语言为“接续思想之记号”,文字“又语言之记号也”,传播思想不能“越语言而径凭文字”。因此,他提议“于初级学堂立官话一科”。1903年,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提出,“国人所赖以相通相结者,语言也,言不类则心易疑,此涣散之本也”,“统一语言”可以“以结团体”。——摘编自工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力贫弱,百废待兴,文盲率高达80%以上。党和国家大力推动语言文字改革,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就启动相关工作。到50年代,我国相继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等专职机构,并围绕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开展改革。——摘编自王爱云《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文字改革(1949—1958))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知识分子对语言统一重要性的认识。(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如何促进国家建设。(8分)
(2025·重庆八中9月月考·11)鄂豫皖根据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唯一块坚持到解放战争胜利的红色根据地。1934年11月,留守在鄂豫皖苏区的干部及数千名群众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屠杀,仅在七里坪,就有2000余名群众被残忍杀害。但当地仍广泛流传着一首歌谣:“哪朵葵花不向太阳,任凭白匪再猖狂,烧我房屋抢我粮,一颗红心向太阳,头断血流不投降。”这说明鄂豫皖根据地( )
有文章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做到了“宁肯方案复杂一点,事情麻烦点,办事效率低一点,也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拓,大西洋沿岸地区“手工工场不论在哪一生产部门出现后,几个月内就使成千上万个封建手工业行会或独立的小手工业破产”。材料表明( )
(2024·山东菏泽二模·13)表1是德国学术界域外区域研究机构一览表。这些机构的成立主要是基于( )表1
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1912年,胡适曾言,“连皇帝都得走了,再没有什么可以安然被认为是神圣的了”。1919年他又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为口号发起了“整理国故”运动。这一变化( )
(2024·湖南邵阳二模·7)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表明
(2023·湖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压轴卷·4)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变化评述如下:这一变化出现于( )
热门试题
1.
(2024·北京东城区二模·11)有专家认为“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两支拓荒队”。该观点( )
2.
(2013.上海单科.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3.
(2024·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三模·11)1952年初,毛泽东就美国在朝使用细菌武器作出指示后,中国病理学家李佩琳、吴在东致信李约瑟,呼吁英国科学界共同制止美国开展细菌战;医学家方石珊、细菌学家陈文贵分别在多个国际场合对美国开展细菌战进行了控诉。这表明此时( )
4.
(2022·福建·16)对图12解读正确的是( ) 图12
5.
甲午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用以筹措赔款。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有官员上书提出,“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且“耗物力于无形之中”,中国应铸造自己的“英镑”和“先令”。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是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255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4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224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