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创办于1925年的“广州政治讲习班”,名为国民党主办,实际由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先后主持,学员以湘籍青年为主。讲习班的教学内容包括政治课程和军事课程,以政治课程为主,其培养的革命干部或随军或派回湖南工作。该讲习班的开办( )
A
遵循了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
B
为国民党一大召开奠定基础
C
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D
为北伐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1925年广州政治讲习班,由共产党人主持,学员以湘籍青年为主,课程含政治与军事且以政治为主,培养干部或随军或回湖南工作,这些干部为革命武装储备力量,有力促进北伐推进,故选D项;古田会议提出政治建军原则,非1925年,排除A项;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早于该讲习班创办时间,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1927年后毛泽东提出,时间不符,排除C项。
相关题目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划分国家支出标准案》,将盐税、关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国家收入,而将田赋、契税、营业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地方财政困难通过中央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解决。这些措施的实施( )
(2018·广东梅州一模·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9分)
2020年,江苏如东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填补了中国南方唐宋寺庙文化资料的空白。发掘清理出的文化遗迹和文物又佐证了日本高僧圆仁写下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张家港黄泗浦鉴真东渡点、上海青龙镇圆载归国点、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等遗产点,共同构成了江苏乃至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遗产群。此次考古发现
拉美植物学家卡尔达斯(1768—1816年)曾说,他所有研究的目的都是为自己国家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一个美洲模式”,他坚信拉丁美洲摆脱欧洲的政治枷锁的同时,还需要去除对欧洲的科学依附。这一言论折射出当时拉丁美洲( )
汉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湘鄂西、赣南、闽西等根据地在开展武装斗争时逐渐形成一套战略战术,该战略战术着眼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速战速决。这一战略战术意在( )
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 艺术造像中的神一般都戴着有多达七副牛角的帽子(图 1)。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时期, 牛带有某种特定意义,并广泛出现在印度河印章(图 2)上。据此可知两地有 ( ) 图 1 苏美尔神像 图 2 印度河印章
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尊尊”是其特征。这一变化( )
《汉谟拉比法典》中除涉及较多关于土地买卖和租赁的条款外,还有大量土地买卖和租赁契约。而古城西帕尔遗址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古巴比伦时期的140多个有关土地买卖合同的泥板文书。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
热门试题
1.
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西欧,商人如果不加入行会就不得在本城经商。13世纪时,西欧行会最普遍、最发达的是在一些一万多人口的中等城市,而在对外贸易较为发达的口岸大城市,行会却并不普遍。这说明当时的西欧行会( )
2.
图1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农业发展状况示意图。若为本示意图设计一个标题,下列最为准确的是( )图1
3.
对于“苏维埃”,不同地区的农民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东的农民因为当地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而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湘赣边区的农民因为当地方言“埃”是“我”的意思,而管“苏维埃”叫“埃政府”。这表明( )
4.
(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5.
(2023·贵州铜仁·8)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这说明欧洲庄园(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702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82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643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4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