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1920年5月,陈独秀在其《劳动者底觉悟》中指出:“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食、住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随后,一些青年人不断深入到上海、南京、香港等地调查工人阶级状况,并将调查情况发表在报刊上。该现象的出现( )
A
源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B
表明唯物史观已被普遍接受
C
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D
表明工人阶级自我意识觉醒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据材料并结合纲要上册第20课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陈独秀等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主张以俄为师而救亡图存,故选A项;“已被普遍接受”不合史实、逻辑,唯物史观才被介绍到中国,还不可能被普遍接受,排除B项;“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的是五四运动,排除C项;“工人阶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是五四运动,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13)黑死病结束后,西欧农民第一次能根据自己心情,自由地在各庄园之间辗转,并受到新主的欢迎。凡想要留住农民的领主,必须为其提供更好的土地劳作条件并废除他的“平凡义务”。这反映了当时( )
(2018·安徽蚌埠一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闾里制”起源于先秦。简单说来,就是把城里的居民,按一定户数用高墙圈成方块状的“闾”;墙上设门,供居民出入;门侧设“弹室”一类的机构,配置“里正”一类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内中居民。 “闾里制”至隋唐进化为“里坊制”。唐代长安城大坊内部,四门加一条十字街,小坊内部,两门加一条横街。日出开坊门,日落敲街鼓60下后关坊门。 北宋定都汴梁后,里坊制遂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街坊制”。 至满清入关,北京城居民的住宅,又再次被栅栏分割、封闭。栅栏门晨启昏闭。清朝中叶以后,栅栏渐渐消失。 ——据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话》等 材料二 解放后,城市中“单位大院”兴起。机关、工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都可以分得一块城市土地和一笔建设资金。各单位将土地用高墙一围,在内部自行规划办公、居住资源,工作、生活高度一体化,就成了一个个单位大院。 1952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批评“每个单位都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自成一个小天地”,是一种“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196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向中央提交《关于北京城市建设工作的报告》指出:“由于建设计划是按‘条条’下达,各单位分别进行建设,北京市很难有计划地、成街成片地进行建设,至今没有建设一条完整的好的街道。……不少单位圈了很大的院子,近期又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 ——据谌旭彬:《中国城市居民小区“千年建墙/拆墙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居民区演变的特点及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后“单位大院”兴起的原因及负面影响。(10分)
学者张国刚认为,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类是大小“股东”,他们分封为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2024·广东汕头二模·2)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共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从使用语境方面分析后,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表1)。表1:先秦文献中“中国”一词含义据表1可知,先秦时期( )
(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5)据王世懋(1536—1588)所记《饶南九三府图说》,“景德镇……陶厂所在,商工辐凑,亡命作奸,莫可穷诘。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而为盗……”据此可知,当时( )
(2018·福建漳州二模·26)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据此可知
十八世纪的中国有较多的外国商人前来购买茶叶、生丝、大黄和其他货物,停泊在广州的外国船舶数目从乾隆十六年的 19 艘增至乾隆五十二年的 81 艘,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经常装载 90%(有时高达 98%)的黄金,只有 10%的货物是商品。这反映出当时清朝
(2020·黑龙江大庆二模·24)在人类文明史上,汉字显得十分独特:这一套书写系统的基本结构原则自商朝以来就未曾改变。当甲骨文在19世纪末被重新发现时,中国的学者几乎立刻就能够辨识,他们通过甲骨文与金文、篆文互证的方式成功释读了大约600多个甲骨文字。下图是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这说明甲骨文
(2022·江西省南昌市一模·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52年2月28日,日美两国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第3条规定,在东京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详细规定了驻日美军的地位及特权。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同时生效。条约执行中,由于连续发生美军暴行事件,引起起日本人民的强烈反对。《日美安保条约》是在美国占领日本时期形成的,也是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产物。根据《日美安保条约》,日本成为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的成员,追随美国遏制社义国家的政策。同时,《日美安保条约》没有明确规定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义务和条约的有限,具有强烈的驻军协定色彩。日本政府在加入联合国以后,创办了《我国外交的近况》,即所谓的《日本外交蓝皮书》,概括了《日美安保条约》的弊端。——摘编自崔丕《<日美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新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日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对日本的弊端。(7分)
(2024·广东湛江二模·7)清末司法改革之前,不少官员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中外通行”修律思想。1902年,清政府启动修订律法程序,明确宣布推行“中外通行”方针,并提出:“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这折射出这一时期( )
热门试题
1.
公元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哈里发麦蒙与拜占庭的关系缓和后,曾派遣大翻译家侯奈因访问君士坦丁堡,请求拜占庭皇帝代为搜集希腊古籍。麦蒙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巴格达成为汇集古典文化的汪洋大海。由此可知( )
2.
(2023··4)明人王艮说:“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顾炎武提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的“人必有私”说。这些主张反映了当时
3.
(2024·浙江义乌三模·19)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进行了如下描述:“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以下选项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4.
读《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该表凸显了中国当时( )
5.
(2019·北京高考·17)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0275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2441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1832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6960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1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