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3·四川成都高三摸底·22)二战后,拉美国家受美国影响,普遍加入泛美体系,与美国形成结盟关系﹔进入20 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与美国贸易纠纷不断,进而扩大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这一变化说明拉美国家
A
开启了区域一体化潮流
B
摒弃了冷战思维
C
追求外交与经贸的自主
D
摆脱了美国控制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由材料“二战后,拉美国家受美国影响,普遍加入泛美体系”、“进入20 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与美国贸易纠纷不断,进而扩大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可知拉美国家逐渐冲破泛美体系,追求自主的外交与贸易环境,故选C项;区域一体化开启于20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摒弃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并未摆脱美国控制,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23·清华大学9月高三诊断性测试·4)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在一份报告中写到:“即使迫使中国同意英国货可以不交纳任何捐税进入各省内地,也不会造成中国人的消费量有所增加的……后果。”这一结论的得出是由于当时中国
(2023·河南洛阳高三摸底·23)1917年8月,“就有大约4000名中间派的孟什维克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的领导人马尔托夫曾在一封私人的信件中坦言:“群众不愿意支持我们,宁愿从护国派转向布尔什维克。”这说明,当时俄国
(2017.11·浙江高考·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762年,隐居在巴黎近郊的卢梭完成了他最为人知的著作——《社会契约论》,这部著作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开头,阐发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重要观点。……卢梭还正式出版了一部关于道德问题的充满激情的感伤小说《新爱洛绮思》,似乎欧洲的所有妇女和一半男人都为之落泪。人们常说,浪漫主义伴随着这部小说而诞生。 ——摘自[美]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等 材料二 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钟表、机器和车间的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男人、女人和孩子加紧生产,工资却很低,没有完成定额就要受到惩罚,无论是机器还是工序都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此早期的工人总是要面临发生事故致伤甚至致死的风险。19世纪30年代,有学者一语揭破:“在这里,文明表现了它的奇迹,文明的人几乎变成了野人。”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7、18世纪体现人文主义发展的启蒙思想内容。(4分) (2)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上半叶,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强烈反差。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理想与现实”反差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简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工人阶级和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5分)
(2024·江西鹰潭二模·3)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2024·北京顺义区二模·11)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算起。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受到《荷马史诗》启发,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这说明( )①奥林匹亚赛会在古希腊史失去重要地位 ②只有借助文献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③考古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④考古发现与口述史料互证探究历史真相
图6为漫画《差点开启的末日之门》,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描绘为西部牛仔,苏联的赫鲁晓夫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被描绘成堂吉诃德和桑丘。对此漫画理解正确的是图6
远古时期,中华先民们对龙的崇拜是一种原始自然崇拜,而到商周时期,从质朴、多样化的龙发展到统一、规范的龙,龙也逐渐走向了权力中心。中华先民对龙崇拜的演进历程主要反映了
(2024·河北唐山二模·2)据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记载,公元前215年,一位名叫“尊”的益阳县女子,因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被当地县令、县丞与令史集体判处弃市之刑(在闹市处死,并暴尸于众)。这说明秦朝( )
(2024·江西上饶二模·7)中华书局于1914年出版的《新制本国史教本》叙述了远古至民国初年的历史,该书“绪论”认为:“造成中国今日之历史其最大者,厥为二端:以制度言,则君主之专制是也;以习俗言,则人心之尚文是也。”据此可知,该教本意在( )
下图是“车、马”二字在不同时期的字体,符合汉字演变顺序的是
热门试题
1.
(2024·陕西宝鸡一模·4)据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这说明,明朝内阁
2.
(2024·河南新乡三模·3)下表所示为“唐玄宗的部分敕文”。这表明当时( )
3.
(2022·湖南长沙·5)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最可能引发谭嗣同发出这一感慨的是( )
4.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除非发动农民群众的人力和物力,否则中国就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只有迅速地实行政治和经济的变革,才能得到农民的合作。”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
5.
(2022·广东省一模·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阿富汗地处亚洲腹地,是连接中亚、西亚、南亚和东亚的十字路口,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都想把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使得阿富汗政局长期动荡不安。1979年阿富汗发生政变,亲苏的塔拉基政府倒台,苏联当局于是直接出兵阿富汗。苏联此举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1980年1月14日,联合国召开紧急特别大会,以104票赞成、18票弃权的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甚至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对抗,如对苏联实行谷物和先进技术禁运,推迟批准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增加军费开支等。此外,美国政府还“授权中情局秘密援助阿富汗反对亲苏政权的穆斯林游击队”。1986年11月13日,苏联最终决定从阿富汗撤军。撤军从1988年5月15日开始,到1989年2月15日,苏军全部撤出了阿富汗。持续近10年的阿富汗战争使苏联蒙受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戈尔巴乔夫甚至称之为“流血不止的伤口”。——摘编自白建才《论美国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政策与隐蔽行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出兵阿富汗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出兵阿富汗的后果。(6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280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566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3841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53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