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高中同步
>
选必3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今欧洲列强皆挟其方刚之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其意在
A
批判传统封建礼教
B
推动维新运动开展
C
提供反清革命理论
D
唤起民众民族意识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据材料“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可知,梁启超强调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意在唤起民众民族意识,故选D项;梁启超强调的是民族主义,与封建礼教无关,排除A项;1901年维新变法运动已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维新思想的内容可知,梁启超主张改良变法,并非主张革命,排除C项。
相关题目
(2023·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13)天主教会面对14世纪中期肆虐欧洲的“黑死病”无能为力,大量“神的仆人”和俗人一样死亡,人们开始采用世俗方法研究抵制疫病的措施,这唤起了劫后余生者“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这一历史现象
鸦片战争后,徐继畲指出:“欧罗巴一土,以罗经视之,在乾戌方,独得金气。其地形则平上之中,容畜沧海数千里,亦与他壤迥别。其人性情缜密,长於制器。造舟尤极奧妙。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通於中土,非偶然也。”上述材料表明他
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认为,从“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中国“是这个时代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但当代学者张跃发却认为“那时确实出现了一个全球经济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不在中国而在西欧”。上述两种观点
学者冯天瑜认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走向是对经学弥漫的两汉一元帝国文化的反动,表现为:经学式微,名教危机,玄风独振,文学自觉,佛教华化,佛道相融,胡汉交会等特色。它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其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2022·湖北省鄂东南5月联考·12)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力图吸收基督教的原始平等观念,来批判教、俗贵族的荒淫与堕落;阐发传统的王权神授理论,来否定教权高于王权的主张;通过对基督教原典《圣经》的翻译、考证,来动摇罗马教廷的中世纪拉丁语《圣经》的神圣地位。这表明文艺复兴
抗战时期,西方观察家(如记者等)大量描述中共领导人。如毛泽东“长于思考”,举止稳重,慈祥和蔼,个性炽热,“是辩证法的大师”;朱德“朴实得像中国北方的一堵泥墙”,但“反应灵敏、处事果断”;周恩来“深谙保持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勤于行动,善于奔走调停”,“机智聪敏,举止优雅”等。这种描述可归纳概括为
(2022·河南郑州三模·27)朱熹坚持“存天理,灭人欲”,将人的欲望扼杀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牢笼之中,王阳明坚持“存天理,去人欲”,注重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去除不良欲望的目的,明后期读书人皆读阳明之书,两者的不同主张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据统计,中国向联合国缴纳的会费比额已从2000年以前的0.995%上升到2007年的2.667%。2009年,联合国列出缴纳会费最多的10个国家,中国位列第九,而中国缴纳会费的比额还一直在持续增长。据此可知,中国
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热门试题
1.
《工人日报》曾刊发以“人有多大胆,钢有多大产”为标题的新闻是在( )
2.
洋务运动亲历者郑观应指出:“官督商办者,既有委员、监督,而用人之权操自督办,股东不能顾问。督办而贤也……股东自然受赐;而无如其多是官场中人……结党营私毫无顾忌,而局务遂日归腐败矣。”这表明他
3.
表2为7家早期外资公共事业企业平均利润率统计表(1895—1913年)表2该表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4.
梁启超论李鸿章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问题:(25分)(1)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2分)(2)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8分)(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15分)
5.
(2021·山东济南高三学情诊断考试·6)表2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外流一览表。据此可知表2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697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82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641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4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