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时空坐标,明确阶段特征。
在材料性、情景性、拓展性意识指导下,引导学生精编断代时间大事年表,并由此把握历史时间轴和阶段年代特征;同时注意以专题专线和重要国家为单元整理大事年表,把握某一方面历史演进的阶段特征。
近三年全国卷高考7套试题,都涉及到阶段特征的归纳总结内容,要解答这些题目,所需要的都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能力:
1.(2014·全国课标Ⅰ卷·4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2014·全国课标Ⅱ卷·4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3. (2015·全国课标Ⅱ卷·45)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4.(2015·全国课标Ⅱ卷·4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5. (2016·全国课标Ⅰ卷·48)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6. (2016·全国课标Ⅱ卷·48)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7分)
7.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41)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二、深化主干知识,丰富课程资源
主干知识是高考的长效考点,且重点内容会反复考查。一轮复习已经对主干知识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在二轮复习练题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对主干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尽量做到“通、透、全、实”,弥补弱点,不留死角,不要盲区。
由于课程(包括教材) 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从与时俱进的角度看,往往存在着老化现象。观点或陈旧、或错误,内容叙述存在缺陷。高考命题也往往以题目来弥补教材的缺陷。弥补教材不足是,丰富课程资源近年高考体现出的又一特点。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岳麓版和人教版:
都没有“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的相关叙述。
关于抗战胜利后“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人教版:“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岳麓版:抗战胜利后相关内容无。如何应对弥补教材不足类题目?
关注史学研究的成果。
高考试题是大学老师命制的,因此备考复习眼界一定要高。
关注史学研究综述类文章;史学研究热点的代表性文章。
《历史研究》(中国社科院)《新华文摘》《国家人文历史》
长征既是社会热点,又是政治热点,还是学术热点。从党的历史、国家民族、世界视野的角度看长征。
三、强化唯物史观指导,培养问题意识。
2017年考纲: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一些基本的理论包括:
(1)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纵向发展)
(2)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横向发展)
(3)科学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阶级分析方法。
(6)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 …
明确提出高考历史学科的命题、考试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强调唯物史观在指导历史认识方面的作用。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和复习。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最多只是一种方法。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之中
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形成运用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习惯。
近代史的复习要努力走出近代化陈式,尝试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相关观点分析世界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41题成为发现问题能力考查的代表题型。
41题是历史考试改革的试验田,从与40题分家产生以来,其命题方式一直在变化、在探索。
2016年41题的探索具有标志意义。
2016年41题提供了问题的背景,综合考查了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目标。
考生可以运用不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维具有多元化,答案具有开放性。
四、拓展通史视野,聚焦社会转型。
刘芃、朱汉国任主编,杨宁一任编委的《历史学习精要》(2003年出版)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顺序,采用通史的形式,解决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高考的考试说明编写是通史体例……一般来说,专题学习一般到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才可以进行,在高中应该以通史形式学习为主。在新高考试卷命制中,历史科目试题的呈现方式还是按照通史编制的。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
新课程的内容本来就是中外混编,文综的高考模式致使题量减少,在客观上进一步迫使中外混编的题目大量出现。从2007—2016年十年间,全国各地高考主观题的数量是547道,当中中外混编的题目是130道,占总数的24%。中外混编并非终极目标,终极目标还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全球的视野,从世界的角度去看中国。
如2016年全国1卷,要求考生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论述“制度构想与实践”,全国2卷要求考生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全国3卷分析中外救济方式的差异等,都是富于宏观视野的题目。
定哥最新一轮一本2.0课程限时领优惠,更多干货,敬请期待!
https://ke.youdao.com/course/detail/3126?keyfrom=xue/list
https://ke.youdao.com/course/detail/3127?keyfrom=xue/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