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
- 上传者:雅雯
- 分类:下载
- 更新时间:2025/4/8 17:29:32
- 文件大小:0.74MB
- 文件类别:PDF
-
简要介绍: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猜题押题|从李子柒到《黑神话》:文化自信必考角度+模板速记(附PDF)猜题押题|“我命由天”到“得分由我”: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命题拆解(赠真题PDF)猜题押题|总书记指示的文化自信热点!考点梳理+答题公式(含PDF) 热点解读:从非遗节目、非遗推广大使李子柒登上2025年春晚,到《哪吒2》《黑神话》以“两创”重塑传统符号、彰显“我命由我不由天”抗争精神及主创团队团结协作精神,再到国潮推动文化出海、电影游戏等成为国际传播新载体,中国叙事全球影响力不断凸显,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如日中天。 考前秘笈:首先了解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当代价值,掌握中华文化吸收与辐射双向互动发展;其次,明确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中西结合与新旧交替特征,以及仁人志士爱国进步精神的影响;最后,掌握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逻辑关联,及文化建设的措施、意义和启示。 目录 一、古代史1.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起源:多元一体;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春秋战国:民族内迁融合,血缘认同与文化认同初步形成;社会出现大变革,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朝:初期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佛教传入和道教,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匈奴、鲜卑等民族融入中原,民族文化交融;玄学盛行。隋唐: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在挑战中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时期。宋元: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新学派理学形成,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南宋时期陆九渊提出心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明清:明朝王守仁继承和发展陆九渊的学说,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提倡个性自由,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康雍乾时期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发展。近代: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浪潮;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原因①根植于本民族文化;②具有稳定性;③对外来文化开放包容;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①重视以人为本;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③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④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⑤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⑥主张和而不同。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本土性和独创性:诞生于华夏大地,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②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③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④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⑤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具有顽强生命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⑥整体性: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从整体上看待问题,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发展;⑦伦理性:是强调以“孝”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伦理观念长期延续且占重要地位。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③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6.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中发展(1)历程: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 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①外来文化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其中如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7.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文字与思想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②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③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④儒家教育思想构成了近代西方大众教育的思想根源。(2)社会制度①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如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越南的教育体制);②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③中国官僚体制影响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科举制影响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3)科技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①8世纪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②13世纪经阿拉伯人将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引起骑士阶层与封建制度日渐衰落;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④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4)经贸往来15 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16—18 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建筑风格、学术科技成就相继传入,茶、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 8.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1)原因:①欧洲社会转型的思想需要;②新航路的开辟;③西方传教士的传播;④儒学本身蕴含的民本等观念为西方进步人士所接受等。(2)影响:①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武器,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②促进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二、近代史1.近代中华文化发展特征和原因(1)特征①19世纪末中华文化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吸收西方文化,呈现中西融合特点;②具有爱国救亡、牺牲精神、追求进步、与时俱进的特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进行变革;③呈现阶段性和曲折性,且带有对西方的模仿色彩。④(2)原因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不懈探索; ③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④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⑤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反对儒学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提倡民主与科学的需要;②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③儒家思想使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使中国民族丧失抵抗力;④受到西方冲击,主张全盘西化。(2)影响①抨击封建思想,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②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价值目标;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五四运动时期未突破传统文化格局原因①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③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若干因素。 4.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意义①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意志和英勇精神;②牢记历史教训,铭记战争灾难,珍惜和平生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③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提供精神动力;④传承抗战文化,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⑤促进和平发展,展示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责任担当,促进国际友好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⑥激发奋斗动力,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插入小程序: 还在为历史大题如何作答而发愁?快使用定哥红宝书,十万火急来救场! 定哥《红宝书》提供超实用答题模板,背下定哥八股金句,答题直接套用!精选最热、最常见的高考考点66个,猜题押题年年中。还附赠专门的练习册,讲练结合更牢固。助力淀粉早日拿下大题! 三、现代史1.对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启示①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②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发展方式,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④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⑤积极对外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⑥积极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中传承,理论联系实践。 2.儒家文化(或其他传统文化典型)的现代价值①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②有助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③能够提升个人品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④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3.新时代中国文化复兴的意义①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③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滋养;④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⑤有利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⑥为解决国际挑战提供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如何坚定文化自信①响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内涵;③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⑤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5.当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①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②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理念的提出;③中华文化热的持续升温;④民族复兴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⑤信息技术支撑;⑥政府支持和文化体制改革。 6.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意义①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和谐、勤奋拼搏的精神,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②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③有利于国与国之间减少对抗,促进合作,实现共赢;④“天人合一”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有利于世界可持续发展。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块状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家族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赋予特色的性格。——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文化还有哪些重要特点,并任选其中两个特点分别说明内涵。 【答案】(1)特点1: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特点2: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特点3:本体性:中华文明诞生于华夏大地、发展过程也具有本体性。特点4: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辽阔。特点5:伦理性:中华文化是强调以“孝”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并长期延续。特点6:整体性:中国文化一直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中国人长期注意从整体上看待问题,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暗号:想要获取本文全部内容的淀粉,私信回复暗号“文化自信”,获得PDF电子版~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