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您现在位置:下载> 复习资料> 浏览下载

2024明清阶段特征

  • 上传者:忱雪
  • 分类:复习资料
  • 更新时间:2025/1/15 22:12:11
  • 文件大小:0.67MB
  • 文件类别:PDF
  • 简要介绍: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中国外国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信息1:世界市场的形成。哥伦布到达美洲及英国的早期殖民使世界市场形成;之后,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才传到中国来;中国茶叶大量输往欧洲;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及在中国大量购买丝绸、瓷器,使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示例信息2:16世纪的中西人文主义思想的不同命运。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塑造了嫉恶如仇的人文主义人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而东方汤显祖的《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也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可惜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尤其是没有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示例信息3:中西科技的差异。中国科技在明清进入总结阶段,如《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属于传统科技,与西方自然科学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经验、总结、实用,西方科技重实验、分析、理论,哥白尼的日心说标志科学的诞生,以后西方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牛顿的经典力学则使人类进入科学时代。中国的自然科学则使在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后才开始的。示例信息4: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传入中国,导致中国人口快速增长,促使清朝改革赋税制度,实行“地丁银”制度。中国茶叶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使中国出现“康乾盛世”。沿着新航路,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荷兰曾长期占据台湾,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鸦片战争前,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把鸦片偷运到中国来,又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总之,新航路开辟之后,曾一度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中国的“闭关锁国”使中国错失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体现了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发散思维的考查,本题向来是高考中的亮点题型,在解答本题时可结合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来进行作答。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都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又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再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出现。但无论如何作答,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要求试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形制奢靡化;自称谦卑化、复杂化。(2)原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官场风气奢侈腐化;人际交往活跃;利益驱动。 【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可知,形制奢靡化;根据材料“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可知,自称谦卑化、复杂化。(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和所学可知,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知,官场风气奢侈腐化;根据材料“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可知,人际交往活跃;从明朝前期官场出现的门生故吏来看,利益驱动也是重要原因。 3 . 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答案】(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有利于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或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有利于华夏族的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壮大);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推动秦的统一);影响了后世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2)唐:册封靺鞨族粟未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元:设置土官(土司制度)明:册封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封授乌思藏地区的僧俗首领为法王、王等称号;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封授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官号。趋势:逐渐内地化(或由羁縻体系到府县管治体系)。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时间,据材料一“《荀子·正论》”可得出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小问是影响,据材料一“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可得出有利于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或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据材料一“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可得出有利于华夏族的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壮大),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推动秦的统一),影响了后世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2)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二“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唐册封靺鞨族粟未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元:设置土官(土司制度)。明:册封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封授乌思藏地区的僧俗首领为法王、王等称号: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封授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官号。第三小问趋势,据材料二“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可得出趋势:逐渐内地化(或由羁縻体系到府县管治体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农政全书》的基本特点;说明该书在国外的传播及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 (答案】(1)特点:内容详细,涉及的领域广泛;重视实践经验;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总结。作用:17世纪末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促进了英法纺织业的发展。(2)重在总结;部分成就领先世界;总体落后于世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双向互动,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可知,内容详细,涉及的领域广泛; 根据材料“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可知,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总结; 根据材料“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并结合所学可知,《农政全书》重视实践经验。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可知,17世纪未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根据材料“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可知,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根据材料“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可知,促进了英法纺织业的发展。(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都属于总结性科技专著,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重在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慢慢落后于世界,除了少数科技领先世界;明清时期科技方面既有西学东渐现象,也有东学西传,科技方面的交流是双向的,科技同时带动了文化与经济的交流等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答案】(1)内容:优恤商贾;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放松专卖政策;教商贾读书。(2)影响: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可知,推行新法,优恤商贾;根据材料“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可知,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根据材料“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可知,放松专卖政策;根据材料“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可知,教商贾读书。(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可知,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根据材料“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可知,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 0

下载地址

文件预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