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高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3·辽宁高考·7)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
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
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
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
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据材料“呈”“禀”“令”“批”“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可知,民国初年,“呈”“禀”与“令”“批”的对比,体现了地方官厅是商会的上级,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实际上是在反抗专制主义,即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故选D项;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爆发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A项;“呈”“禀”“令”“批”是专制思想,而非愚昧观念,排除B项;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发生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在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辩论,排除C项。
相关题目
44.(15分)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2020·山东高考·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判断下列有关清代科技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2024·重庆高考·11)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14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材料二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材料三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4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4分)(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6分)
(2021·辽宁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材料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据《张之洞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10分)(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5分)
热门试题
1.
肖欢容在《和平的地理学》一书中提出: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使民众和政治家都能感受到化解敌意与和睦共处的必要。这可用于反映
2.
(2020.7·江苏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3.
“当君主势微,议会往往会成为贵族内讧、打击对手的政治平台。”下院议员由各郡推举而非通过恩赐制当选。然而直到14世纪末,立法活动被上院贵族所把持,下议院只能偶尔作为次要角色参与。由材料可知14世纪之前的国王( )
4.
三大改造开始于______年
5.
(2021·山东菏泽高三上学期期末·6)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的商办企业。这一变化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605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162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2971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2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4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