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据材料中,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周厉王被国人所逐召公和周公共同摄政,可知国家政权由家族掌握,再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周王有裁夺政事的权力,故C项错误;分封制应该体现周王、诸侯、卿大夫、士,这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A
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
B
牛耕发展在全国不平衡
C
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
D
农业不是当地主要产业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不能从材料中判断出大规模牛耕出现在汉代,信息不足,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可知,庐江这个地方的百姓不知道牛耕,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所以可以判断出汉代牛耕发展在全国不平衡,故B项正确;材料未说江南地区,也未说人地情况,故C项错误;农业是不是当地主要产业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相关题目
(2024·江西南昌三模·1)周初分封诸侯,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首先要建立一个军事据点即“国”,“国”以外广大田土则称为“野”。国人是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野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这种治理模式( )
(2018·广东汕头毕业班质量监测题·41)阅读有关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清朝宫廷档案记录: (一) 接英吉利国住澳门大班扎称,五月十三日未刻,有本国国王所差贡船,同护送船只共四只,经由澳门口外老万山大洋,托寄口信,乘风随即扬帆径往天津等情。 ——广州洋行商人蔡世文向广东巡抚衙门报告,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三日(即公历1793年6月20日) (二)定海镇总兵马瑀率兵巡洋,于五月二十七日在内洋巡哨,见有夷船一只……迎上夷船询问,系英吉利国进贡船只。 ——据浙江巡抚长麟上奏,乾隆五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即公历1793年7月4日) (三)上(乾隆皇帝)御万树园(在热河,即今承德避暑山庄)大幄次。英吉利国王正使马戛尔尼、副使斯当东及副使之子多马斯当东等入觐召见,上各加温语慰问,赐英吉利国王玉如意。 ——乾隆·内起居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 (四)今又不准其留人在京,该国王奉到敕谕后或因不遂所欲,心怀觖望(抱怨),恃其险远,藉词生事,亦未可定。 拟于(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三日即令(英国使团)起身前赴浙江,仍坐原船开洋回国……只须照常供应,不可过于丰厚……倘有藉词逗留等事,应饬令护送官员严词拒绝。 ——乾隆皇帝的两道谕旨 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录: (五)特使及随员分乘“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船在1792年9月26日从朴次茅斯港(英国港口)出发。 (六)特使及全体随员于1793年8月5日分乘“克拉伦斯”号、“豺狼”号及“勉励”号……穿过沙洲开进(天津)白河。 (七)(1793年8月)21日,礼拜三,自此行两小时抵北京,在宫门略进茶点,即复前行,以下午三时抵圆明园。……从北京出发前夕,一位高级官员传达皇帝意旨慰问特使(马戛尔尼)。皇帝听说特使近来微感不适,特派他来问候,并叫特使在赴热河的沿途住宿在(皇帝)行宫。 (1)根据对上述材料的整理和分析,简要叙述英国使团来华的历程。(要求:史实准确,语言简练,行程路线清晰)(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廷对英国使团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原因。(13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我们在思考中国历史中之社会变迁时,实应以各时期士的动态作为探求的中心。在某一时期中,士在何等地位中产生和占有何等地位,士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权、操控政权,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依此观念来作为中国社会分期的基准,来说明中国历史中社会的任何演变,将感觉比较容易。——据钱穆《国史新论》整理(1)将下列基准特征:①门第社会、②封建社会、③游士社会、④科举社会填到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数字代码)。(4分)选择其中任意2个时期对所填写的“基准特征”作出解释说明。(6分)注:太学毕业成绩优秀者分派到中央部门作为“郎”,成绩较次者派遣到地方政府作为“吏”。材料二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北宋中期士人群体觉醒,一方面,儒学复兴旗帜的高扬,为学术思想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共政”的理念与政治格局,成为宋代文化的中心内容……以范仲淹、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却都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胆魄。——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简述唐宋时期“新型士人群体形成”的影响。(4分)材料三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新陈代谢不仅表现在新的士类在数量上的激增,更表现于时代发展对旧的士类的淘汰……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诗书墨卷中人的出路,使之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新式知识分子则成了时代的骄子,他们尖锐地抨击王朝秩序,又向社会传播各种新的观念意识……他们成为20世纪士类的主流。——摘编自陈旭麓等《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原因。(6分)
(2018·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一模·45)[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部分清廷重员和封疆大吏将停废科举视为改革科举的主要目标。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因军机大臣王文韶反对而搁浅。同年,吏部尚书张百熙奏请递减科举,获朝廷允准。上谕: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将乡、会试中额及各省学额,按照所陈逐科递减,待各省学堂一律办齐,确有成效,再将科举学额分别停止,以后均归学堂考取,届时候旨遵行。至此清廷正式确立渐废科举之方针。 然而,清廷渐废计划尚未实施,国内外时势急剧变化。面对反清浪潮,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立宪急需新式政治人才。反对停废科举的徐桐、刚毅早已过世,而主张改革科举的荣禄、刘坤一等人受赏识和提拔。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广以学校”的奏请。上谕: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改革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新政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
下图说明
(2024·广东广州毕业冲刺(一)·14)瞿秋白回忆其在莫斯科的经历时曾写到:“(十月)革命后战祸相继,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权,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易取得。今年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然出现活泼泼的气象。”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 )
(2018·浙江湖州高中八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25)下图为发生于近代的一次重要战役作战示意图,它是
28.清末有奏折称:“自新政改官制添设各部,各部堂官误会破格用人之义,流品之杂,名器之滥,亘古未有……乃市侩胥吏,弹冠相庆,皮毛新学,一岁三迁。”材料反映出官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界别名称发生了历史性的演变,比如1978年撤销“合作社”界别,1993年拆分“港澳同胞”为“香港同胞”“澳门同胞”,1998年将“农林界”改为“农业界”,2008年将“无党派民主人士”改为“无党派人士”。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对于“苏维埃”,不同地区的农民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东的农民因为当地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而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湘赣边区的农民因为当地方言“埃”是“我”的意思,而管“苏维埃”叫“埃政府”。这表明( )
热门试题
1.
(2017·江苏苏州·4)《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
2.
(2022·海南·17)蒸汽动力首先实现了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人类开始摆脱对人力等直接动力的依赖,而电的利用则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工业提供了动力,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则材料从整体上反映了( )
3.
(2020·湖北高三4月线上调研测试·25)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治国谓之“王道”;以“刑”治国谓之“霸道”;二者结合便谓之“霸王道杂之”。下列最接近“霸王道杂之”的是
4.
(2020·吉林长春·7)19世纪中期,在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中国发生了( )
5.
(2020·广西百色·6)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宜传和铺垫作用的是(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256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4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225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