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3·山东济宁二模·14)1924到1925年间,苏联政府出台了对小业主加以限制的若干措施。1927年,又推出了旨在限制富农的政策。这些举措
A
消除了农业集体化的社会阻力
B
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伐
C
开启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历程
D
违背了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精神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据材料“对小业主加以限制”“限制富农”并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上台后对苏联政策进行调整,逐渐背离了新经济政策,如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材料中的调整背离了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精神,故选D项;材料中还涉及限制小业主的措施,并非只集中在农业方面,排除A项;材料只有限制措施,没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相关措施,因此并未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B项;苏联通过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相关题目
(2019·全国Ⅰ卷高三五省优创名校联考·14)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在根据地)凡逃亡地主,不论其逃至何处,其土地不得没收。无人管理者,由政府代管,招人耕种,并保存其应得地租,代交田赋公粮。原主回家时,将其土地及应得地租一并发还之。这一规定旨在
(2019·江西上饶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32)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了门徒们为他安排好的一切逃走机会,饮毒而死。公元前323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之罪判处色雷斯人亚里士多德死刑,而他却选择逃离雅典。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2018·四川宜宾一模·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51~1856年,巴黎的人口约从95万增加到113万,当时的巴黎环境非常恶劣,城中的古老建筑旁到处是破旧的木棚,道路仍然是曲折蔓延,房价和房租不断攀升,而工资水平却基本未变,市民的居住问题大大恶化,穷人住房难更是成为头痛的大事。对此,市长奥斯曼实施了巴黎住房改革。奥斯曼借旧城改造折迁破旧街区,与此同时,与公司合作,在融资后将巴黎城郊的一些村镇收归国有,并用这些土地修建住房,一部分用于补偿给拆迁户,一部分租赁给无房的市民。为保障低收入租户的利益,立法规定,免除贫困房客的房屋税。奥斯曼在任的17年,共有19730座房屋、120000所住处被拆毁,但被34000座新房和215300处新住宅所取代。尽管被迫迁出的人对这种强制性迁移十分不满,但这个模式后来还被英、德等国采用,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等等。 ——据朱明《奥斯曼时期的巴黎城市改造和城市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奥斯曼巴黎住房改革的背景和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奥斯曼巴黎住房改革的积极影响。(5分)
公元前5世纪时,罗马人已经开始崇拜希腊的丰产女神德墨特尔。在罗马占领整个希腊的时候,几乎每个罗马神都可以在希腊的神话体系中找到相应对等的神,只是名称发生了变化而已。由此可知,古代罗马
(2018·山东潍坊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2)《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2024·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文综卷·32)共和国后期,罗马人继承了希腊各大哲学流派的思想。罗马人比希腊人更加注重实用,因而他们将希腊的思想加以改造,以适合罗马社会的需求。罗马抛弃了希腊哲学流派之间的门派之争,采取了折中主义,将各种思想汇合在一起,加速了希腊文化的融合。罗马的这些做法( )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
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
19世纪的欧洲音乐呈多元而丰富的发展态势。出现图中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各国
热门试题
1.
元朝各行省总揽地方事务,但行省内部实行专人负责制和圆署会议制,行省长官受同僚协助或制约。这说明元朝( )
2.
(2019·江苏南京三模·1)战国某思想家:“……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年饱,凶年免于死亡。”下列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3.
(2025·山西9月质检·2)秦汉乡村治理体系中,乡啬夫虽为“斗食之吏”,但管理着徭役摊派、赋税征收、监督户口等大权,掌握着乡民的命脉,有些地方甚至流传着“人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民谚。这表明秦汉乡村治理( )
4.
据《旧五代史》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后人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5.
(2018·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一模·45)[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部分清廷重员和封疆大吏将停废科举视为改革科举的主要目标。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因军机大臣王文韶反对而搁浅。同年,吏部尚书张百熙奏请递减科举,获朝廷允准。上谕: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将乡、会试中额及各省学额,按照所陈逐科递减,待各省学堂一律办齐,确有成效,再将科举学额分别停止,以后均归学堂考取,届时候旨遵行。至此清廷正式确立渐废科举之方针。 然而,清廷渐废计划尚未实施,国内外时势急剧变化。面对反清浪潮,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立宪急需新式政治人才。反对停废科举的徐桐、刚毅早已过世,而主张改革科举的荣禄、刘坤一等人受赏识和提拔。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广以学校”的奏请。上谕: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改革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新政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598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153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2960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20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4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