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4·江苏扬州调研·1)儒学经典《春秋》对吴楚之君,只称“子”,齐晋只称“侯”,宋虽弱小,却称“公”。践土之盟,明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叫来,《春秋》却说是“天王狩于河阳”。这表明当时儒家( )
A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
主张维护周代的礼乐秩序
C
赞同宋国国君的治国理念
D
支持周天子参加诸侯会盟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据材料“践土之盟……《春秋》却说是'天王狩于河阳’”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走向衰微,但是孔子却用“天王狩于河阳”来为周天子掩饰其实力的下降,折射出孔子对传统礼乐秩序的维护,故选B项;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宋国国君的治国理念,也没有儒家学者对宋国治国理念的态度,排除C项;孔子意在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并不赞同周天子参加诸侯会盟,排除D项。
相关题目
继明代官修《元史》增加《列女传》后,清官修《明史·列女传》增至3卷,妇女形象大多集中在贞烈一类,以“某某烈妇”“某某节妇”开始叙述,几成程式。这体现出明清时期( )
(2019·安徽合肥二模·26)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2019·山东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10)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美国外交的“理念”和目标,也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因此,二战后出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抗的大格局,从根源上说应起始于
(2024·湖南衡阳三校联考·4)朱熹曾令弟子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并将静坐视为求学必备的基本功夫。王阳明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更是将其转向心学的过程,演绎为一个“龙场开悟”的故事。这表明,宋明理学
1948年,大量“积极的”美国电影在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帮助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材料说明美国电影
(2019·山东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15)1961年,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某一重要国际会议的筹备会,规定了参加该国际会议的标准(见表2)表2据此可知,这次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
明代内阁大臣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上疏,主张今后阁臣人选悉由廷推。自此,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定制。这一变化使得( )
(2023·天一大联考毕业班阶段测试·21)与1932年相比,苏联1937年重要日用工业品和食品情况如下:针织外衣增长2.86倍,针织内衣3.08倍,砂糖1.92倍,糖果点心0.81倍,灌肠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长、短裤子0.97倍,自行车3.2倍,留声机10.7倍,手表7.2倍。这说明苏联
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2023·山西大同新高三调研·3)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热门试题
1.
(2015·重庆A卷·7)鸦片流入中国,从1842年的33000箱上升到1848年的46000箱……仅1848年就有一千多万两白银外流。当时市场用铜钱、而农民交租要用白银。1两银子在18世纪时兑换1000文铜钱,而在1845年,则超过了2000文。这表明( )①鸦片战争后鸦片流入量急剧上升 ②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破产③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 ④鸦片战争后农民的负担大大加重
2.
《工人日报》曾刊发以“人有多大胆,钢有多大产”为标题的新闻是在( )
3.
有学者曾这样描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条约谈判:“怡亲王深深明白,对于咸丰皇帝来讲,开放天津不是个事儿,赔银一千六百万两也不是个事儿,带几百人进京换约也不算事儿,就这个夷人亲见皇帝,它是个事儿,事关国体啊。”这反映出清政府( )
4.
(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
5.
“人的自由、人的独立、人的尊严”在15至18世纪逐渐成为西欧社会的共识,但无论葡萄牙、西班牙还是荷兰、英国,却都以野蛮的方式屠杀和奴役殖民地人民,在美洲建立起新型的奴隶制度并以法律为保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278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566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3840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53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