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调研·2)秦始皇规定,全国政务系统下的主要官员全由皇帝任命,收入按等级进行分拨。这种做法
A
否定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B
沿袭了商周以来的等级制度
C
确立了“家国同构”格局
D
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由材料“全国政务系统下的主要官员全由皇帝任命,收入按等级进行分拨”可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而非等级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排除C项;材料强调官僚政治而非中央集权制,排除D项。
相关题目
1784年,英国一磅细纱的售价为10先令11便士,原料费用为2先令;1812年,一磅细纱的售价为2先令6便士,原料费用为1先令6便士;1832年时,其售价为11.25便士,原料费用为7.5便士。这一变化会导致( )
(2024·湖南衡阳三校联考·13)拿破仑的军事征服活动大大减少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地政治单元的数量。维也纳会议后,德、意虽然又回到政治分裂局面,但两地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动统一的精英运动。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19世纪初,美国建立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时,国会根本没有考虑单独给最高法院盖办公楼,仅在国会大厦的一楼给它留了一个房间。这反应出当时美国
(2024·山东实验中学一模·11)欧洲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等人以《圣经》为依据,提出“在极端的情形下面,世俗统治者执意不听从教会的道德指导,有良知的基督徒甚至得放弃对国家的忠诚,负起建立新政治秩序的革命责任。”该思想有利于( )
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推动了军事近代化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 引领了社会的转型
(2023·福建泉州三模·15)1951—1956年,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欧洲出版社利用气球向东欧地区投放约400吨的传单、招贴画、印刷品等宣传材料,刻意传播东欧国家禁止发行的文学作品,着意刊登东欧流亡者和叛逃者撰写的反共文章。这一行动
(2018·湖北天门、仙桃、潜江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32)图7反映的是2011-2015年中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数量变化图。 图7 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中国
水碾恺是利用水力碾磨谷物的工具,能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唐玄宗曾派人毁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皑,严令“凡水有溉灌者,碾恺不得与争其利”;宋真宗也令“毁官水础三所”,保证京师漕运畅通。据此可知
(2021·福建新高考适应性测试·5)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被称为“香药犀象”的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热门试题
1.
(2024·浙江宁波二模·1)2023年,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心地区的寨沟遗址,发现大面积夯土建筑、大型墓葬、小型墓地、灰坑、陶范等不同功能遗存,是一处规模巨大、遗存丰富、要素齐全的商代聚落遗址。材料所示这一时期( )
2.
下表反映了西汉诸侯国“相”履职重以的演变。据此推断,西汉的“相”( )
3.
(2022·山东省济南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14)表2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上所处的位次。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4.
汉江中游的樊城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饱受水患困扰,堤防建设一直是地方市政建设的重点。如表为1828年樊城商业会馆在筑堤工程中的捐款情况一览表。据此可知清代商业会馆( )
5.
(2017·天津高考·13)(20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280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566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3840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53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