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3··6)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谕令地方就地筹集军饷。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各地“就地筹款”成为常态,除了传统的举办捐纳、发行内债等外,还开征了米捐、酒捐等新的税捐,直接用于各类地方支出。这一现象
A
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
B
缓和了社会矛盾
C
缓解了中央财政困难
D
削弱了地方实力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随着军费的骤增,中央财政日益困窘,部分地方督抚获得就地练兵筹款之权。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各地“就地筹款”成为常态。此举导致中央式微,同时缓解了中央财政困难,故选C,排除D。就地筹款、各种税捐加重人民负担,激化本已尖锐的社会矛盾,故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A选项,敌排除。
相关题目
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2017·浙江宁波选考适应性考试·12)在20世纪50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服饰各异。“一样是穆斯林,土耳其人的帽子是红的,印度尼西亚人的帽子是黑的,埃及人的帽子是白边红心的。一样是穿着高领的制服,扣子少而比较短的是中国人,扣子多而长到膝盖的是印度人”。中国代表在这一会议上
右图为中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2024·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湖北卷·11)公元前3千纪,西亚地区腓尼基人从埃及输入亚麻、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小亚细亚进口锡和铁,而自己则输出象牙制品、青铜或银制品、玻璃制品、雪松以及用紫红色染料染过的纺织品等。由此可知( )
(2019·河南开封一模·30)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
(2019·浙江温州高考选考适应性测试·13)在雅典,每年都要为牺牲的战士举行公共葬礼,邀请最著名的演说家发表葬礼演说。研究表明,这些葬礼演说所阐述的主要是城邦的意识形态,而不是对死者的赞扬。帕特农神庙上的浮雕刻画了泛雅典娜节的游行队伍和马拉松战役中牺牲的194名战士。学者们注意到,整幅浮雕没有突出任何个人,强调的是整体。据此可以得出①雅典民主改革成果经受了战争的检验 ②雅典的衰落与连年的战争是分不开的③帕特农神庙体现了雅典城邦的意识形态 ④雅典公民往往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1560年,由于辽东地区的粮食储备短缺,明廷暂时准许渤海湾进行海运,渤海沿岸的商业随之发展起来。一旦短缺得到缓解,明廷就再次禁止海运。这反映出明朝( )
(2023··5)1914年,陈独秀首次以“独秀”的署名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文章指出“中国语言,亦有所谓忠君爱国之说。惟中国人之视国家也,与社稷齐观,斯其释爱国也,与忠君同义”,并指出国人没有建立近代国家的“自觉心”,判断“国民智力不足以建国”。陈独秀的这一思想主张
(2023·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测试·10)五四运动后,随着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传入中国,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对诸多“主义”考量后,提出了“中国式主义”,如1920年李大钊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一文中就指出:“社会主义要在条件合适的国家才能得以实行。”“中国式主义”的提出
(2025·云南昆明云南师大附中高三12月月考·3)唐朝后期作为国家教育象征的国子监日益沦落,五代时期完全边缘化,帝王从未踏足其间。宋太祖在位初期,曾四次亲临国子监,诏令修缮庙宇和塑绘诸像,还亲自为孔、颜写赞,令臣僚为其他先贤写赞,并恢复了文宣王庙门的礼仪规格,又对国子监的讲学活动予以奖赏。这一变化( )
热门试题
1.
(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21)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就很难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假如没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这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
2.
(2024·陕西铜川三模·1)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
3.
1950年1月6日,中国北京军管会代表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张贴布告:收回美、英、法、荷在东交民巷的兵营。各国纷纷提出抗议,美国公使柯乐布写了一份措辞强硬的抗议信递交中国外交部,但随即该信件就被退回。中国外交部这种处理方式说明
4.
(2018·广东韶关高三一模·4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各交战国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对此,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成为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8分)
5.
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702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82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643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4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