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5·浙江强基联盟高三上12月联考·18)蔡元培在谈到北京大学学术研究的理念时说:“对于学说……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该理念( )
A
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兴起
B
彰显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C
表明北大是学术研究重镇
D
阻碍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无论何种学派”“彼此相反” 都能 “自由发展”,表明蔡元培允许不同学术思想在北大共存,这就是兼容并包;同时强调 “自由发展” 体现了思想自由的理念,故选B项;中国教育近代化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创办是重要标志,A项时空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蔡元培的学术理念,是让不同学派自由发展。这一理念是在构建学术环境,还不能直接表明北大当时就是学术研究重镇,排除C项;这种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理念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23·新疆乌鲁木一模·9)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曾经被一些落后国家的革命者和革命政党看作争取民族解放、追求非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在一定时期内使相当一部分新兴国家走上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这表明十月革命
(2018·江苏七校联盟高二第一学期期中·12)新文化运动力图通过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来救中国,结果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人们称其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2019·山东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12)1953年,国家开始对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获得的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对企业的利润,按照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金和留给资本家的利润等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其中所得税约占利润总额的1/3左右,资本家的股息和红利约占1/4左右。这
(2024·福建福州二模·3)489年,北魏派遣蒋少游出使南朝并密令他偷师建康的宫殿设计。蒋少游之舅、清河士族崔元祖向齐武帝告发此事,并称“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这反映了( )
(2024·湖南衡阳二模·2)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据此可知,他们倡导( )
古学家在如图斜线区域发掘出大批红绘陶瓶,其制作年代为公元前5—前3世纪,瓶画主题多取材自《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等文学作品。与这批文物相互印证的史实是( )
(2018·安徽蚌埠一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闾里制”起源于先秦。简单说来,就是把城里的居民,按一定户数用高墙圈成方块状的“闾”;墙上设门,供居民出入;门侧设“弹室”一类的机构,配置“里正”一类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内中居民。 “闾里制”至隋唐进化为“里坊制”。唐代长安城大坊内部,四门加一条十字街,小坊内部,两门加一条横街。日出开坊门,日落敲街鼓60下后关坊门。 北宋定都汴梁后,里坊制遂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街坊制”。 至满清入关,北京城居民的住宅,又再次被栅栏分割、封闭。栅栏门晨启昏闭。清朝中叶以后,栅栏渐渐消失。 ——据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话》等 材料二 解放后,城市中“单位大院”兴起。机关、工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都可以分得一块城市土地和一笔建设资金。各单位将土地用高墙一围,在内部自行规划办公、居住资源,工作、生活高度一体化,就成了一个个单位大院。 1952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批评“每个单位都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自成一个小天地”,是一种“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196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向中央提交《关于北京城市建设工作的报告》指出:“由于建设计划是按‘条条’下达,各单位分别进行建设,北京市很难有计划地、成街成片地进行建设,至今没有建设一条完整的好的街道。……不少单位圈了很大的院子,近期又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 ——据谌旭彬:《中国城市居民小区“千年建墙/拆墙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居民区演变的特点及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后“单位大院”兴起的原因及负面影响。(10分)
中唐以后,寺院时常被借用为文艺表演的场所。到了宋代,勾栏、茶肆等成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场所张挂写有演员名单与献演剧目的纸粉、账额,戏班也有自成规模的行头与道具。这反映出( )
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极力促成西班牙与它的殖民地和解。直到1822年,英国才承认南美船只所挂的旗帜,在事实上承认了南美国家的独立。英国这样做旨在( )
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热门试题
1.
2022年在良渚文化的丁埂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件“虎纹刻符”的石钺,其双面均刻有“虎纹”“鸟纹”以及“卷羽”等符号。其中“人”字形鸟纹(图1)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鸟纹(图2)具有相似之处。据此可推断,该时期( )
2.
(2019·四川凉山一模·31)1925年五卅惨案后,全国人民要求对外强硬交涉,修改一切不平等条约。国民政府力主“革命外交”宣称要废除不平等条约。北京政府亦努力推动“修约外交”。这种状况反映了
3.
(2023··7)两税法实行以前,唐代赋税征收以“丁身为本”,全国各州府税率基本一致。两税法实行以后,其税额按照各州府“据旧征税数”的原则摊派给当地民户,各州府税率差异较大。据此推知,两税法的实施客观上
4.
(34分)计时——记时——纪史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6分)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4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8分)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o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4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5.
(2019·山东济南一模·30)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256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4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225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