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晚清著名外交家郭篙煮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篙煮辞职。这说明
A
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
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
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垢病
D
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材料中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被英人交口称赞,然而他在国内不断被攻击为“汉奸之人”“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反映了清朝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故选A。B、D不符合材料主旨,C所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此三项。
相关题目
(2025·河南新乡高三上模拟·7)从1912年南北和谈后产生的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起,到1928年总理一职被行政院长取代,十余年间共产生了32位总理(代总理)其中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6天;“三造共和”的皖系军阀段祺瑞则五次出任总理一职,但任期短则10余日,最长也不过11个月。材料可用于说明,北洋政府时期( )
(2023·河南洛阳高三摸底·18)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抵达东方,他们主要通过占据据点,与他人交易来赚钱:而西班牙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则通过大规模占领他国领土,对其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2023··5)1914年,陈独秀首次以“独秀”的署名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文章指出“中国语言,亦有所谓忠君爱国之说。惟中国人之视国家也,与社稷齐观,斯其释爱国也,与忠君同义”,并指出国人没有建立近代国家的“自觉心”,判断“国民智力不足以建国”。陈独秀的这一思想主张
《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了830名进士,按其社会出身统计,大都出身于新老士族聚居的京畿地区,而荆南(湖北江陵)距长安不远,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才有一人及第,时号为“破天荒”。这说明当时科举制( )
(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29)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清代中期,皇帝对某些文书的递呈方式作出了严格规定:“在京各部院之折,必令堂官亲递。如系自奏之折,贝勒以下,皆令亲递;惟亲王、郡王,准遭官代递。文武大臣年逾六十岁者,亦准代递。”这表明当时( )
(2023··11)从14世纪初起,法国各大学文学系中已普遍开设有关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哲学、伦理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以及包括阿拉伯哲学和科学在内的课程;神学系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等纳入学习范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12世纪,西欧物价和生活费用逐渐上涨,货币地租逐渐在西欧占据了统治地位。在物价不断上涨但地租依然固定的情况下,领主越来越在经济上吃亏。这导致( )
热门试题
1.
(2017.4·浙江高考选考·23)大数据分析为历史认识提供了新的方法。下图所示为德国在1820—1870年、1870—1913、1913—1950、1850—1973年四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反映1913—1950年经济增长情况的是
有学者指出,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3.
图2漫画为两伊战争(1980—1988年)期间出现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描绘的场景是“伊朗猫”在“苏联熊”“美国鹰”和“英国狮”的阴影下,感受到“战略孤独”。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图2
4.
(2023·福建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源于近代欧洲的“文明”,在19世纪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辩护词,它们认为,文明可以普遍化。1959年,有欧洲历史学家认为,文明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区域,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据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学家文明观念形成的国际政治背景,并简要谈谈不同文明相处的正确方式。
5.
(2013·湖南长沙卷·1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602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158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2969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2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4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