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4·T8联盟高三压轴卷二·5)元朝的巡检司,其主要职能为负责地方捕盗治安。明清时期,巡检司多由武官充任,在长江中游市镇就有大量设置,“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市镇( )
A
商业活动受政府严格控制
B
仍然保留一定军事职能
C
广泛分布于长江南北地区
D
区域社会分工程度较高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据材料“巡检司多由武官充任,在长江中游市镇就有大量设置”可知,明清时期的市镇仍然设置有巡检司,巡检司多由武官充任,可见市镇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军事职能,故选B项;明清时期虽依然实行抑商政策,但市镇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商业活动也有所放松,排除A项;材料称设置巡检司的市镇多位于长江中游,并非长江南北,排除C项;区域社会分工体现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经济活动,其产品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配合,而材料体现的是明清市镇设置巡检司,并非区域社会分工,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23··7)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1840年—1936年我国棉纺织业变化情况
(2019·河北唐山二模·31)1961年1月初,周恩来在访问缅甸期间,对随同访缅的外贸部副部长雷任民说,你先不要回北京,直接去香港,确实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买到粮;二是运输问题能不能解决;三是中国银行能不能解决外汇问题。由此可见
(2024·广东揭阳二模·3)表1所示是唐朝中期科举考试的有关史实。由此可见,唐朝中期科举( )表1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维新志士在变法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的潜在功能,尝试运用科学方法改造传统,有学者将其提炼为“方法论科学观”。下列选项中符合“方法论科学观”理念的是( )
(2020·湖南长沙一中、长郡中学、师大附中、雅礼中学四校第一次联考·33)18世纪中期以后的英国,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如彭斯的《杜河两岸》、布罗姆菲尔德的《农夫之子》均描绘了少年时代乡村自然的美丽景色,克莱尔在《致倒下的榆树》中则深情地把童年屋后的榆树作为朋友来看到,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2019·湖北武汉四月调研测试·29)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道:入江宁居二十余日,说张香涛(张之洞字香涛)开强学会。……香涛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信此学,必供养。……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这反映出
(2024·福建三明三模·6)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词而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诸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成为各级学校正规的课程名称。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8世纪,法兰克王国推行采邑制,贵族从国王处领取的采邑,只能终身享用,不能世袭,并且领取土地的贵族要为国王服骑兵役。这一举措被一些势力大的封建主纷纷仿效。这表明采邑制( )
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物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则具有鲜明的古蜀文化特征。这一考古发现证明( )
据统计,1882年德国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比重为30.8%,到1907年增加到46.5%;在工业和采矿业中,1882年女性劳动力的数量约是113万人,到1907年则超过了210万。上述变化( )
热门试题
1.
(2019·福建南平二模·33)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墓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2.
(20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
3.
某同学设计以下演示文稿来表现欧洲历史演进的某一主题。该主题是
4.
清代严如煌在《志林说》中记载,东北三省“铁厂、板厂、纸厂、耳菌厂皆厚货商人出本,交给厂头雇募匠作,厂民自食其力”。此外,商人还租地种植经济作物,如蔬菜、果木等。材料表明清代( )
5.
罗马法(12分)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④表明当时即已存在释奴现象。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由此看来,……资料来源——《罗马法词典》《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问题:(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4分)(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4分)(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4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598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153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2960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20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4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