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3·浙江台州一模·24)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
A
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B
首次以立法方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
C
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D
充分肯定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故选D项;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排除A项;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是首次以立法方式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排除B项;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排除C项。
相关题目
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娘祖养蚕纵丝”的传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发掘出半枚碳化的蚕茧,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例蚕蛹。据此可知,传说( )
(2017.11·浙江高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4分) (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6分)
(2021·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末·13)梁启超思想曾多次转变。19世纪末他追随康有为宣传维新;20世纪初又接受进化哲学,思想主张转向民主共和;1919年在《欧游心影录》中,他主张尽弃西方思想,回归中国传统思想。梁启超思想的变化折射出
(2023·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6)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下表是1981—1989年美国和日本的股市中“行业价格指数涨跌幅”。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决战高考最后一卷·30)下图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组织的四次大会战的大致地理位置。以下结合史实对图示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2019·江苏南京高三期初·1)据史料记载,商朝灭亡时,西周征服的国家有99国,向其臣服的有652国。周初分封时只分封了71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异姓诸侯是少数。这反映出周分封制
右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该图案所反映的抗日斗争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可知“黄鹄号”的建造和试航成功( )①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序幕 ②是洋务派致力于“自强”的表现③借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④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政治社会学家奥菲在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矛盾进行分析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行政子系统的存在依赖于商品形式的存在,但是政治行政子系统的政策又恰恰导致对商品形式的否定。据此可知,该学者()
《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 )
热门试题
1.
清代前期的农学著作《知本提纲》中提出,除种植主种作物外,可套种相互间有亲和力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等,达到“一岁数收”效果。这一做法( )
2.
(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
(2025·广东9月联考·14)列宁在1920年12月曾指出:“国内敌人是靠小经济来支持的,要粉碎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只有电力才能成为这样的基础。”这一理论的实践表现为( )
4.
1889年,李鸿章为格致书院亲拟考题:“各国立约通商,本为彼此人民往来营生起见。今设有一国,议欲禁止有约之国人民来往,其理与公法相背否,能详考博证之欤?”此考题的命制意图最有可能为
5.
下图是新中国的一组年画作品。这折射出当时我国1954年《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 1964年《试耕图》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280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566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3840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53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