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10)埃及中王国时期,神庙集团控制国家,阶级矛盾激化。此时社会中出现了一种预言文学,讲述了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崩溃,作为救世主的国王最终出现,并“驱除罪恶,使秩序回到它的王位上去”。据此推知,该文学( )
A
迎合民众对王权强化的期望
B
折射出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C
提升了祭司阶层的统治地位
D
反映了埃及人文精神的萌发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根据材料可知本题时空为古代(埃及),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埃及中王国时期,神庙集团控制国家,阶级矛盾激化,此时预言文学出现,讲述了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崩溃,救世主国王出现,使秩序回到王位上,强调了民众反对神庙集团控制国家,呼吁加强王权,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政治领域的信息,而不是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该文学是反对神庙集团控制国家,呼吁强化王权,未体现祭司阶层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埃及民众加强王权的期望,未涉及人文精神,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20·天舟文化全国高三质量检测·25)汉武帝时期,朝廷明文规定,凡经丞相、列侯、刺史、郡守等推举,通过考核,委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据人口的数量,按比例推举。上述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
(2019·江苏南京三模·9)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2024·四川绵阳二模·4)雍正十年(1732),谕令:“川省为产米之乡,历来听商贾贩运,从长江至楚,以济邻省之用……今江浙有需米之州县,望济于楚省”,并严谕“遇有江楚商人至四川贩米,或有四川商人往江楚卖米者,立即放行,不可阻遏”。这反映出,当时
中国灾荒之多之频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中国古代形成了荒政思想。(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风,七曰眚(sheng)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这说明
(2019·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二·25)图2是一幅漫画,坐在“全球化”列车里的人说:“连通性’问题要怪就怪2008年的经济波动!”图中的路标分别为:美国、中国、日本、巴西、印度、法国等。此漫画反映了
太平天国军制规定,每13156户家庭有一个军帅,军帅各辖五个师,每师各辖五个旅。每个旅下辖五个卒长,每个卒长下辖四个两司马,每个两司马各辖五伍长,伍长各辖四名士卒。一个军含一万名士卒和3156名官佐,总共13156人。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商鞅认为,实行为善、怀柔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民弱则众皆依上,唯以权力压制民众,才能使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所谓“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据此可知,商鞅这一主张的特征是( )
1960年代中期,西欧和日本的产业已经完成重建,开始对美国生产商构成挑战。1973年石油危机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减弱,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一时期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和《1979年贸易协定法》,宣布从倡导“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对题干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2023·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测试·2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0年全球货币总储备中,美元占51%,欧洲货币占30%;1998年,美元比重上升至66%,欧洲货币下跌至15%;2002年,美元比重为65%,欧元为19%。这一统计说明
热门试题
1.
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欧洲和亚洲都有人担心,因特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朝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在那些有机会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对以上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2.
二战前,非洲仅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国家独立。二战后,非洲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20世纪90年代,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非洲独立运动的胜利( )
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美国提供核保护的建议,坚持法国拥有独立的“核打击力量”,要求在对核武器的运用问题上有决定权,并逐步与北约保持距离,最终在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这些举措()
4.
(2018·广东珠海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代自宣德以后,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重负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洪流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 所谓“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有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小唱、优人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格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在16一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的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出生于老贵族家庭,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及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15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人口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共同影响。(10分)
5.
保证国民有自由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封建特权。以上思想体现在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255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4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224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