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心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是因为
A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B
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C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
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相关题目
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2024·江西新八校高三联考(一)·2)汉初币制混乱,且允许郡国铸钱,导致私人铸币现象严重。汉武帝时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设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
下表中的三个史实反映出
(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15)老百姓曾朴素地概括邓小平理论:“一块石头两只猫,三个梨儿四只鸡,五十加一百。”所谓“一块石头”,指的是改革开放和搞经济特区前无古人,允许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所谓“两只猫”,指的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那么所谓“三个梨儿”指的是
汉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2024·河南五市一模·9)亚里士多德认为:一种优良的政体可以说是质和量两方面得到一定平衡的结果,这个“质”指的是自由、财富、教育和良好的门第;所谓“量”指的是人数上的优势,即一方面要让公众的意见得到倾听,另一方面要让城邦得到有效治理。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符合的可能是( )
(2018·湖南衡阳一模·24)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调研·21)“只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集合点,在既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又拥有客观的革命形势和成熟的革命领导力量,多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的地方,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建立,而这种情况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这可以用来说明
(2021·广东汕头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14)图: 图4图4是一本用于政治动员的宣传册目录,据此推断其诞生的背景是
热门试题
1.
(2024·重庆高考·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到明代,进入第四个寒冷期,而农垦成风,“墙(明长城)内之地,悉分屯垦”。沙地植被遭到破坏,到万历年间普遍发生了建筑物被雍的现象。万历三十七年(1609),榆林卫中路“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是年闰三月,朝廷调兵两千余人,并招募陕北各州县灾民数百人,历时六个月,长城沿线约120公里积沙被扒除到底并运往远地,“沿边一带,焕然一新,不可谓非大工”。——据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等整理材料二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清末民初有6个堡寨、421个村宅、近10万亩农田遭埋压危害。沙区垦民为求生计,背扛肩挑,移沙造地,垒石防沙护田,散压柴草挡风救苗,依然不改“满眼尽飞沙”“树少不闻鸦”的景象。金鸡滩村马德宽借风移沙造田,或扬沙移丘,或背驮土石压沙,早出晚归,奋战10余年,夺地20余亩,微产杂粮,仍不解贫。——摘编自《榆林市志》材料三1953年后,埃及政府对治沙实施政策扶植,并对各省的土地开发建设局实行系统领导,协调治沙。埃及还成立了专门的沙漠研究中心,从1979年起建立了5个沙漠土地开发技术实验推广示范中心。这些研究机构与推广示范中心紧密配合,研究成果可以很快得到应用。此外,埃及还从联合国、世界银行、中国、美国、法国等组织和国家获取资金、技术、设备及优质种源等。埃及开发沙漠农业的成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摘编自郝晋珉等编著《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承包治理荒地。石光银同海子梁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三十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多措并举,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一道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中国对毛乌素沙地的成功治理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据任仲文编《千秋伟业 百年风华》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陕北治沙的背景及效果。(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末民初榆林治沙失败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埃及治沙的历史经验。(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在毛乌素沙地治沙的意义。(4分)
2.
《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 )
3.
(2022·江西省南昌市一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府兵之制起于周。籍民为兵,蠲其租调,而令刺吏以农隙教练。分为百府,每府以一郎将主之,而分属于二十四军。其众合计不满五万。隋、唐皆沿其制而分属于诸卫将军。唐制,诸府皆称折冲府。各置折冲都尉,而以左右果毅校尉副之。上府兵一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民年二十服兵役,六十而免。全国六百三十四府,在关中的有二百六十一府,以为强干弱枝之计。府兵之制:平时耕以自养。战时调集,命将统之。师还则将上所佩印,兵各还其府。(一)无养兵之费,而有多兵之用。(二)兵皆有业之民,无无家可归之弊。(三)将帅又不能拥兵自重。但兵不惟其名,当有其实。唐朝府兵制度存在之时,得其用者甚少。此固由于唐时征讨,多用蕃兵,然府兵恐亦未足大用。——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府兵制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朝府兵制。(7分)
4.
(2024·天津河西区三模·3)清朝前期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测绘,绘成《皇舆全览图》;乾隆时期绘成更为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清朝还进行了三次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各级地方政府也定期编修地方志。这主要反映了( )
5.
(2022·湖南·8)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603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162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2971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2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4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