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特点
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是知识、性质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题技法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1、审清时间、空间、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方向。
2、阅读材料或题干,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3、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的综合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进行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
定量分析法——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进行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等基本原理对题干与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验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
一、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年全国Ⅰ卷)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
“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辛亥革命”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为符合题意,所以B答案正确
【陷阱】
对现代化这一概念理解不清楚。
二、材料信息提取不准确或以偏概全
例2(2013年山东卷)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前者认为“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为20-30年代苏联的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20—30年代苏联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由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 “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都不符合“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排除A、B、C项;人民公社化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而且苏联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农业集体化,带来了农业的长期滞后,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陷阱】
关键信息把握不准
临场应变
概念型选择题往往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在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这类选择题如果基础知识不过关,难度会很大。解题时一是要注意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适用范围等关键信息。二是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性质,本质的界定。三是要运用排除法等方法,珍惜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