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高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2·海南高考·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
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
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
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
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据材料“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可知这些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故选A项;礼制和法律是为了约束个人的不法行为,并不是完全消灭个人的私欲,排除B项;“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说明这些治理方式强调礼仪和法律教化,并不是废除刑罚,而是宽柔相济、外儒内法,排除C项;乡约教化主要通过道德感化的形式来引导百姓,而不是严刑峻法,以刑狱威慑百姓,排除D项。
相关题目
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材料二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文建设道路的价值。(5分)(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5分)
(8分)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8分)
(2024·江苏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南诏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区的地方交通网。唐朝时西南各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南诏政权兴起,逐步统一了云南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权,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四方的道路网,既通往中原,也连接了通往缅甸、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宝石、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诏古道修建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诏古道修建的影响。(7分)
材料一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八路军在华北战略展开的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敌后抗战的战争形式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
(2020.7·浙江高考·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2015·北京文综·37)(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材料二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表3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表3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8分)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2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3进行解读。(1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右侧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热门试题
1.
表1所示为老子、墨子和孟子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表1
2.
(2023·新疆·3)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3.
孔庙从祀是指以孔门弟子及后世儒者附祭孔庙。孔庙从祀延续千年,其间以“传道”“明道”儒者居多,如朱熹等。清代,范仲淹成为以事功著称从祀孔庙的第一人,开创了以“行道之儒”从祀之风气。这一变化,反映了
4.
(2019·全国Ⅰ卷高三五省优创名校第二次联考·14)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就指出:“要把一个因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5.
(2023··16)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29个与会国通过的最后公报特别强调第三世界在原料出口方面进行合作,包括建议在“有关石油的问题”上实行“共同政策”。1960年,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石油部长在巴格达举行会议,宣布正式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256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404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225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81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