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
答题提示:(1)角度与分期:根据选取的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且分期完整。(2)阐述:根据选取的角度,分时期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阐述,史实正确,重要概念、术语使用恰当,符合选取的角度。(3)表述:按照题目要求作答,逻辑清楚,语言流畅,表述成文。示例:角度: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化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分期:从两汉到明中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交融的时期,从明末到清中期是中华文明与异质的西方文明之间交流学习的时期。阐述:从两汉到明朝是来自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并得以大发展的时期。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所宣传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及中下层百姓的需要,因而日趋繁荣。在之后的两千年中,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既有彼此冲突对立的一面,又有交流融合的一面。中国人的语言、习俗、文学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均渗透了佛教因素。隋唐时期佛教实现了本土化。宋明时期,一些士大夫有感于振兴儒学的需要,兼容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自明末到清代是中华文化与欧洲文明交流碰撞的时期。早在明朝末年,中西方文明就已经有了直接接触。“西学东渐”使得传统的士大夫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异质文明,他们其中的一些开明人士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姿态会通中西文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西方文明在农学、数学、医学以及天文学等领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时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相当有限,异质的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也相当有限。
试题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从区域文明发展发展的角度来看,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各个地区的文明遗址呈现出满天星斗到中原集中的趋势,这说明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已经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此后经历了春秋战国、辽宋夏金的分裂动荡和秦汉、隋唐、元明清大一统的交替发展,不同区域的文明相互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从民族关系的发展来看,先秦时期我国已经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政权,不断融合周边少数民族,在长期冲突与交融的过程中使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隋唐至明清时期,在反复冲突与和平交往的过程中,国家疆域渐趋稳定,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中,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从内外文明交流的角度来看,两汉至明朝时期,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和科学技术不断传入中国,同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对当时的文学艺术和社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明末到清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出现,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积极推广西方文明,进一步开阔了国人的认知范围,但是在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下,当时西学东渐的潮流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冲击极为有限;从士人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动关系来看,两汉至隋唐是士人文化盛行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儒家信仰逐渐强化,知识分子在儒学的熏陶下树立正统观念,而重农抑商思想导致商业发展受到阻碍,市民文化发展程度极其有限,从宋元到明清,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市民文化逐渐走向繁荣,甚至对传统的士人文化产生了冲击,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由雅到俗,再到雅俗共赏;从新旧思想的更替来看,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汉武帝时期尊崇儒学,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融入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宋时期面对佛道的冲击,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从韩愈宣扬复古文学到宋代程朱理学的出现,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揉合了佛道思想,重新确立了儒学的官方地位,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在继承传统科技成就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创新内容,呈现出承古萌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