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高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
泰达
)
是
20
世纪
80
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
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
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80年代,而天津自由贸易区则获批于2015年,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到的是对外开放而不是对内改革,故B项错误;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或出口产品,故C项正确;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辐射内地经济,故D项错误。
相关题目
英国政府于1802年推出第一部《工厂法》。1860年代相关立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推动了英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因是
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漆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材料二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2024·高考真题(全国新课标卷)·9)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0.7·浙江高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材料二新世纪开始以来,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和激烈变化,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执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多方面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种种有益的尝试。——摘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5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5分)
(2024·浙江高考·22)以茶观史,溯往知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从17世纪后期开始,茶叶成为汉口商业贸易的龙头。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俄商获准来华贸易。于是,晋商在福建武夷山和两湖地区购买大批茶叶,经水路至汉口集散,再向北经水陆运输至张家口,再由张家口的“外商”运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茶道”。在恰克图贸易开始之际,参与茶叶贸易的华商以晋商和蒙商为主,后来则几乎完全由晋商垄断。晋商在关内的大本营张家口,在明代原属贫瘠荒凉之地,物资稀缺,人烟稀少,但到19世纪时已经成为商贸聚集的重镇。——摘编自刘再起《晋商与万里茶道》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茶叶市场完全依赖中国的局面结束了。1887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被印度超过,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到90年代,福州、皖南等茶叶产地依托民间力量,相继引进茶叶制造机器,形成了一个建立制茶工场的小高潮。与此同时,较具规模的茶叶改良公司也开始出现。1897年,中国最早的农业科技杂志《农学》创刊。在最初两年里,该刊有关茶叶的奏折文札、茶事报道和国外科技,占据了最大篇幅。即使当时中国业茶者和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危机,甚至采取了某种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叶外贸的减少趋势,因为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问题,而是体制和制度的问题。——摘编自李长莉等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材料三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呈现多极发展的趋势。随着西欧国家的实力开始削弱,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相应地,印度、斯里兰卡茶叶出口一统天下的局面和英国进口大国的地位均发生了动摇。随之而起的是亚非地区的肯尼亚、越南、印尼、乌干达等国的茶业崛起,并成为新兴的茶叶消费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复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茶叶生产量超过印度,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的产茶国。目前,中国茶叶内销市场旺盛,出口贸易在总量上基本保持世界前三的位置。此外,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的茶叶进口大国。——据盛敏《千年脉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前中期汉口在茶叶对外贸易中的角色,并概括这一时期汉口茶叶贸易的主要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挽救茶业危机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揭示19世纪后期中国茶业危机的根源。(6分)(3)根据材料三,概述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多极发展”的成因。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你对18世纪以来中国茶业兴衰史的认识。(7分)
(2022·高考全国甲卷文综·1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宸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伸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5分)
热门试题
1.
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于_____年
2.
20世纪20年代初,五四知识分子发起“寻找无产者”的社会调查。下图为《新青年》第7卷第6期、第8卷第1期调查报告表。资料来源《新青年》第7卷第6页(劳动节纪念号),1920年5月1日;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这项调查反映出知识分子试图( )
3.
1
4.
(2013·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
5.
(2024·东北三省四市二模·1)通过对赵陵山墓地随葬品的分析,学者认为,在良渚文化早期,赵陵山墓地的家族为上层平民;到了中期,这个家族中有人成为统管一方的权贵,也有人成了首领;到了晚期,这个家族就未出过“杰出人才”,又成了只有平民的家族。据此推知,良渚文化时期(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1606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162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2971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22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4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