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专题练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0·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25)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A
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
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
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
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造成了各国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观念,秦统一后也并未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因此与秦距离最远、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的南方楚地反秦最激烈,秦直接统治下的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故选A项;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无法解释材料中东方六国的参差不齐的反秦表现,排除B项;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同样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有差异,排除C项;据所学郡县制的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并未激化社会矛盾,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15.海南单科.11)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
(2022·山东省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13)20世纪初,亚洲开始改变沉睡状态,“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被宰割、被奴役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革命因素”。这根源于( )
(2009.安徽文综.21)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据史书记载,商王的名号大部分以天干命名,如盘庚、武丁、祖甲、帝乙等。西周时期,以德行为王的谥号,如文王、武王、康王、孝王、厉王等。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2010.福建文综.20)图9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2018.江苏高考.20)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2009.福建文综.2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2024·九省联考广西高三·4)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据此可推断( )
(2014.北京文综.22)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①废除哈里发制度 ②进行军事改革 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实行教育改革
(2008.广东单科.2)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热门试题
1.
美国学者海斯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推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他意在说明英国
2.
(2020·甘肃兰州·16)与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
3.
(2022·湖南怀化·10)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则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在罗马法学中成为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渊源的法典是( )
4.
(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
5.
(2024·贵州高三3+3+3联考(二)·14)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具有“教育和道德价值”的《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与此同时,美国提出维护“门罗主义”为其国防体系的一部分权利;法国提出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材料说明《非战公约》( )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266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56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3804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53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