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3··14)19世纪英国发生“新大学运动”,在伦敦和地方城市诞生了一批高等院校,这些新式大学取消教派限制,提供职业教育与科学教育,使得英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职能、学科与课程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它
A
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B
推动教育平民化和课程普适性
C
使高等教育彻底摆脱神学影响
D
主张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并重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本题考查近代英国的教育。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英国设立新式大学,取消教派限制,提供职业教育和科学教学,加快了教育平民化和课程普适性,故选B;英国推行这一教育改革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排除A;高等教育彻底摆脱神学影响,材料未能体现,排除C;主张发展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重,排除D。
相关题目
(2023·安徽蚌埠三模·7)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规定:从1986年10月1日起,国营企业招用工人,“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必须实行劳动合同制,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该规定旨在
(2023·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测试·7)明末清初时期,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好奇”内涵发生变化,“奇”不再是以往描写牛鬼蛇神,而是在“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发现“奇”。这说明,“奇”的变化
(2018·河北衡水三月全国统一联考题·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是否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曾面对亲友的责难,表白绝来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1995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 Wood) 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否认其到过中国;1999年,中国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确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争的主要问题大体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无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及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名等。 有人从争辩双方的学术背景方面进行了论证,几乎中国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英国学者吴芳思是否认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蒙元史的专家;只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 ——据刘大年《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等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12分)
雅典公民大会每月召开三到四次,凡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材料反映的参政方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用收购制取代义务交售制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
(2019·江苏南京三模·4)宋朝高斯德有诗云:“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材料说明,宋朝
(2024·广东名校联盟5月联考·4)宋以后,出现了诸如用《三字经》、“三纲”“五常““九族”“十义”等结合数字以及不识字的人也能听得懂、记得住的谚语、格言,阐发儒家伦理的现象。这反映出宋代( )
(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32)罗马法学家编纂《民法大全》时参考了多部法学著作,探讨了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还担负着解释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这主要表明罗马法学家
(2023··3)宋代诗人在写诗时,会更多地运用典故,或化用前人的诗句,以锻炼自己的诗句。这反映了当时
热门试题
1.
(2018·山东日照高一第二学期期末·7)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2.
综合如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
3.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这反映出西周
4.
(2024·深圳·25)“此后,中国革命进入土地战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此次会议确定的路线,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新的革命道路”指( )
5.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观兵于周疆”,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对方回答“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由此可推知,当时周朝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280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566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3840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53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