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3··5)1914年,陈独秀首次以“独秀”的署名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文章指出“中国语言,亦有所谓忠君爱国之说。惟中国人之视国家也,与社稷齐观,斯其释爱国也,与忠君同义”,并指出国人没有建立近代国家的“自觉心”,判断“国民智力不足以建国”。陈独秀的这一思想主张
A
将矛头直指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
阐发了新文化运动发起的初衷
C
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运用
D
颠覆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陈独秀倡导通过启发民智以建国,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初衷,即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故选B项;材料中陈独秀没有斥责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故排除A项;当时马克思主义还未在中国传播,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陈独秀的这一思想主张产生的影响,故排除D项。
相关题目
(2023·新疆乌鲁木一模·3)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的,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以上论述旨在
(2023·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测试·24)1948年,全世界所有经济体中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经济体仅占1.1%,此后20年里该比率提升不大。1982年达75%左右。21世纪后,国际服务贸易的参与率达到90%以上。这反映出
西汉初年,汉惠帝曾诏令女子到十五岁不出嫁者就要缴纳六百钱的税额。对于妇女的再嫁法律也予以保护,“夫死无男,有改嫁之道”,“夫死未葬,就嫁之妇,亦不干法规”。这表明当时( )
(2022·广东省梅州市一模·6)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这一革命纲领
蹴鞠原为民间娱乐性游戏,后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到了唐代,女子蹴鞠风靡,传奇小说集《剧谈录》中写道,“年可十六八”的姑娘穿着木屐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一脚“直高数丈”。这反映出当时( )
(2019·广东汕头二模·35)1960年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中经互会占了74%,到1963年这一比值猛增到84%。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神话是现实 折射。《荷马史诗》载,太阳神阿波罗与伊达斯王子为追求马尔皮萨公主展开角逐,请宙斯裁断。宙斯将选择权交给公主,她认为凡人的爱更持久,遂选择王子。这则神话反映了古希腊( )
(2024·江西赣州高三一模·12)从12世纪开始,西北欧出现一场广泛的“拓殖运动”,被开垦的大量土地基本上是荒地、森林和沼泽,是封建地产范围以外的土地,这些土地具有“私产”性质。据此可知“拓殖运动”( )
(2024·山西高三1月调研·3)汉代官员是“乡举里选”“以名入仕”;隋唐时期,通过书面考试依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可以归纳为“以文取士”。这些做法
热门试题
1.
(2023·安徽示范高中高三上联考·11)1902年,梁启超指出,新史学下的历史叙述应是区别于往复循环之进化现象的学科,所叙述的是群体的而非个体的进化,并通过群体进化的叙述而求得世间之公理公例。梁启超意在
2.
(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3.
(2018·江苏七校联盟高二第一学期期中·6)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位,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4.
乾隆初年,白银是核算赋税的标准,官方规定收税时1000文铜钱兑换1两白银。直隶永平府征收赋税时,以铜钱代替白银。但当时市场上“钱价昂贵,民间交纳钱文,比之完纳银两,为费较重”。为此,乾隆皇帝命令直隶总督,民间缴纳赋税时,“银、钱听其自便”。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赋税政策的调整( )①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受到了货币政策的影响③兼顾财政收入与社会稳定 ④旨在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择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9分)并做简要评价。(6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024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6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023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9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