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
A
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
B
对西方认识并未超越洋务派的水平
C
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人变法图强
D
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是洋务派的主张,不是维新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康有为的认为已经上升到制度的层面,超越了洋务派的水平,故B项错误;“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表明康有为鼓动光绪皇帝效法西人实行变法,故C项正确;“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不是科学解释,故D项错误。
相关题目
(2023··9)11—13世纪左右,西欧一些城市的市民组织成立了一系列体育社会团体,如“射手协会”“击剑协会”“骑射协会”等,这些团体组织了保卫城市的军事训练、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学徒格斗和底层市民的节日狂欢等活动。这些团体的成立
在抗日战争中针对一次重大战事,国民党、共产党、日军发表了如下评论,与下述评论相一致的是( )
(2024·山东师大附中模拟·12)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杜林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自诩为社会主义的“行家”,提出了“一切经济现象都应该由政治原因来解释,即由暴力来解释”的观点。对此,恩格斯撰文指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暴力,而是经济条件。恩格斯此举( )
(2019·湖北元月高考模拟调研考试·24)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既是人性也是天性,人性和天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只要人们能尽力地扩充自己先天所固有的“善心”,即认识本性,同时也就是认识了天性。孟子的这一思想
(2019·安徽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高三第一次模拟·25)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后,中国在西方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愚昧落后、保守顽固的形象。然而自1920年起,一些英国文学家、哲学思想家踏上中国土地,掀起新一轮中国热。思想家罗素认为中国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形象”的变化源于( )
马克思认为,康德哲学是与法国革命相呼应的思想革命。在康德的哲学世界中,一个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使其意志所遵循的准则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马克思强调的是( )
1629年,徐光启聘请耶稣会士罗亚谷、汤若望等人编译《崇祯历书》,详细介绍了第谷、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等人的天文学知识。清初,《崇祯历书》由汤若望删改,以《西洋新历法》为题,颁行于世。由此可知,明清时期( )
(2024·江苏南京二模·13)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开始从俄罗斯首都向各地派遣许多特使。这些特使拥有审判职能、监督职能以及为特别的开支进行征税的义务。特使制度的建立( )
(2020·山东青岛二模·1)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二者变法措施旨在
热门试题
1.
秦朝大兴土木,人口流动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这一现象反映了
2.
图1为唐代出土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舞马是选择西域良马经过特殊训练后,让马在音乐节奏下进行的一种表演。唐中宗时期,舞马已经出现在宫廷宴会中,且规模十分庞大。这一时期舞马的发展反映了( ) 图1
3.
(2024·四川资阳·14)某班拟开展历史探究活动,其中一个组以周恩来、纳赛尔、卡斯特罗三位历史人物作为探究的主要对象,其探究的主题应是( )
4.
(2020·辽宁沈阳·4)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 将下列文献序号与相应历史事件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5.
(2018·广东珠海二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值得思考的是,直至目前为止,关于四大发明的起源与传播,在历史学界与科技史学界仍然争议不断。而在民国期间,关于它们的研究更是处在初级阶段,但民国教科书编撰者们都毫不犹豫地把这些尚未彻底得到证实的知识写进历史教科书中,然后通过教科书的传播而变成了一种真实的历史事实,被一代代国人背诵与记忆,成为我们引以自豪的重要的历史记忆资源。如何理解民国教科书编纂者们的这些行为呢?其实正如前所述,民国教科书的编纂者们叙述“四大发明”的目的是想借西方学者的话语,来论证中国古代历史的光荣,进而重构对中国历史的新观念与新解释。这是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启发下的中国学界的普遍反映……帝制的推翻,民国的成立,为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与传播打开方便之门,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找建构新民族意识的历史根据,是当时政界、学界的共同诉求,从而为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国荣《民族主义与历史记忆——以民国历史教科书对“四大发明”的表述为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编撰者的行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702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82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643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4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