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示例一:
论题:15—17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形象高度赞美。
论证:15—17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西方对东方黄金的追求以及对基督教传播的热情刺激了新航路开辟时代的到来,因此中国在西欧人眼中成为商人、冒险家、传教士们的财富精神之国。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小农经济高度发达,政府实行严格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在中西贸易往来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欧洲大量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由此可见,15—17世纪时期,出于新航路的开辟的需要以及中国自身的优势影响了西方中国形象。
示例二:
论题:15—18世纪中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从赞美肯定转向批判。
论证:15—17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西方对东方黄金的追求以及对基督教传播的热情刺激了新航路开辟时代的到来,因此中国在西欧人眼中成为商人、冒险家、传教士们的财富精神之国。18世纪由于启蒙运动宣扬理性反对专制权威的需要,西方中国形象主要是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代表着独特的优越的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文化。18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西方的中国形象变成了了精神愚昧、道德坠落、政治专制、历史停滞。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小农经济高度发达,中西贸易往来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欧洲大量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注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小农经济和政府政策严重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逐渐走向落后。
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后中西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西差距逐渐拉大,影响了西方中国形象的演变。
示例三:
论题:我认为18—18世纪中叶西方对中国形象认知不符合历史事实。
论证: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出于宣扬理性和借助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反对专制权威的需要,把中国形象描绘成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代表着独特的优越的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文化。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小农经济和政府政策严重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逐渐走向落后。清政府实行严格的思想文化控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虽然产生进步思想,但理学占主导。因此此时的中国并非如西方中国形象般的理性世界。
由此可见,18—18世纪中叶西方中国形象出于自身的政治文化需要而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过度地肯定赞美中国。
其他:
论题:西方中国形象演变具有时代特征;西方中国形象反映中西发展不同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