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据材料一“诸侯邦国通过多边多轮会议,最终签订了”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以后,民族国家兴起,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利益纷争加剧;据材料一“否定了教皇和皇帝的权威”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推动民族国家形成,影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据材料一“承认……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第一小问实质,据材料二“为了防止革命”“恢复……旧王朝的统治”“俄、英、普、奥等欧洲强国”“明目张胆地宰割和瓜分弱小国家”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维也纳体系的实质体现了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实行强权政治,宰割弱小民族,积极谋求恢复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第二小问共通之处,据材料一“承认……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及材料二“俄、英、普、奥等欧洲强国”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维也纳体系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都尊重国家主权,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争端,但两个体系都是大国主导的。
(3)第一小问主要变化,据材料三“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国际法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据材料三“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国际法主体增加;据材料三“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提高;据材料三“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据材料三“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国际法理念和原则更加多元。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及材料二“维也纳会议”及材料三“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规则体系”“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则材料体现国家法的发展,国际法应根据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与时俱进,国际法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推进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建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成为国际法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en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867~1937年中国大米、小麦、面粉分类进出口状况
单位:市担

——摘编自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中的阶段和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发展情况。

——摘编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7~1937年中国粮食进口呈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的主要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新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中得到的启示。(9分)
[$【答案】
(1)主要原因: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国内粮食需求大;传统小农生产,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了粮食种植和生产;西方列强迫使中国开辟通商口岸,获取关税特权,扩大粮食销售。(6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主要因素: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城乡发展状况;人口、土地等资源情况的变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启示: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治;注重协调人口、土地和粮食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本国国情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尊重农民的选择与创造,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5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