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A
试题答案: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都是反对君主专制,是在思想上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是对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明清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
相关题目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在古罗马城市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与中国古代封建城市不同”。其“不同”表现在,西欧中世纪城市初建时( )
下图为1954年金肇芳创造的年画《光荣的生产模范》,该作品反映了( )
卢梭认为在民主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分割,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对卢梭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下表反映了1812—1887年广东、福建人口和耕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2022·江苏泰州四模·8)1939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成功,积极进行群众工作,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彻底,没有把广大群众真正动员起来,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当时这一刊文的主要意图是
下图为苏联1965—1985年城乡收入统计对比表(单位,卢布)。其变化发展的趋势( )
(2019·天津部分地区二模·5)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
(2024·福建福州二模·3)489年,北魏派遣蒋少游出使南朝并密令他偷师建康的宫殿设计。蒋少游之舅、清河士族崔元祖向齐武帝告发此事,并称“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这反映了( )
(15分)材料 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经济强国。此时的德国傲视一切,但作为一个姗姗来迟的角色,举目四望却发现在瓜分欧洲和世界的盛宴上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德国外交大臣比洛声称:“让这个邻邦或那个邻邦瓜分大陆和海洋,而我们自己则满足于欣赏蔚蓝色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德国冤家对头的法国,其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极其强烈,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法国认为实现对德复仇的时机已经为期不远了,复仇的利剑随时等待着出鞘,重夺欧洲霸权的野心再度膨胀。当时欧洲东部存在的以俄罗斯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则大力宣扬斯拉夫民族优越论,宣称其他欧洲文明已经枯竭,未来属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人。泛德意志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俄德关系迅速恶化。难怪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在1913年指出:“欧洲大战迟早会爆发,焦点将是日耳曼民族与斯拉夫民族之间的斗争。”与泛斯拉夫主义紧密相连的是大塞尔维亚主义、大保加利亚主义、大罗马尼亚主义等。交织纠缠在一起的各种极端民族主义,在舆论界的疯狂鼓吹和政府的操纵利用下,在民众的喧嚣声中,导政欧洲日趋癫狂,局势逐渐失控。——摘编自金立昕、李新伟《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一战爆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初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愈演愈烈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族主义。(9分)
据统计,2012年全球大约1260万人由于环境原因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23%;2014年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在480~1270万吨之间;2016年全球只有70个国家发布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铅涂料条例。这些问题表明( )
热门试题
1.
西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主进行分封授爵,秦国实行军功爵制,汉初赐民以爵,这一变化( )
2.
(2018·江苏镇江一模·1)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3.
(2024·湖南邵阳一模·7)1915年以后,以“新”字命名的各种进步刊物和社会团体大量涌现,如《新申报》《新生活》《新湖南》《新中国》、新民学会、励新学会等。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4.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际联盟宣布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却没有将工业命脉石油和钢铁等资源列入禁运范围。材料信息可说明当时( )
5.
(2018·百校联盟全国Ⅰ卷4月联考·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他(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唯物主义学说的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变化,而这个变化总的趋向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也即如何从中国“国性”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的问题。 ——摘编自《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陈独秀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闸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701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82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643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4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