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
据材料“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注:各种举动),利则止”“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也,父子贵贱之差也”“利之所在,民归之”,可知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关于义利取舍不同学派提出了不同认识,说明当时社会义利矛盾引发关注,故选C项;根据材料可知孟子主张舍生取义,韩非子主张义是父子君臣秩序,说明诸子百家的义利观不同,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追求利益是主要潮流,排除B项;新的阶级对立强调地主阶级与旧贵族的对立,而孟子、韩非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不属于阶级对立,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