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23·河北邢台六校联考高三上·12)有学者指出,井冈山等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通过政权建设,依靠组织和协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手段,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这表明“工农武装割据”
A
开启了农村革命历程
B
提高了农村居民收益
C
完善了政治组织形式
D
重构了社会文明秩序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D
试题答案:
据材料“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通过政权建设……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可知,“工农武装割据”建立了劳动者是主人的秩序,故选D项;据所学,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都属于农村革命,并非此时才开启,排除A项;据材料“使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与生活的主人”可知,材料强调农民社会地位的提高,而非经济收益的提高,排除B项;据所学“工农武装割据”是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当时处于革命的探索时期,政治组织形式并不完善,排除C项。
相关题目
(2019·江苏南京高三期初·15)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6万公斤。这种现象
(2018·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各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据赵鼎新《为什么“领先世界”的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明清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闸述须有史实依据。)
伊拉斯谟(1466—1536)是尼德兰著名的思想家和神学家,他认为:宗教的精义是个人与上帝的交流,永生的保证并不來自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真正的信徒应该拥有发自个人内心的信仰。伊拉斯谟的主张( )
(2022·山东模拟·4)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汉武帝取消太尉,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作为最高军事长官,不参与朝政。汉昭帝后,大司马大将军参预机密,兼管军政,与丞相、大司空合称三公,“大司马兼将军一官遂永为外戚辅政之职”。这一变化表明( )
重农学派是法国18世纪重要的思想流派。他们认为国家财富的根本在于土地和在土地上开展的农业,国家要优先发展农业,允许粮食自由买卖,废除封建义务,进而废除国家对工商业的限制,从而发展市场经济。其主张表明,该学派旨在通过经济改革( )
下图出自18世纪的外销画之——《瓷器制运图》。它是为便于西方商人对于中国景德镇瓷器的了解和采买所作,其描绘了欧洲商人向中国瓷商购货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 )
1984年出土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朱庐执刲”银印(如表所示),是西汉晚期政府颁给有功的朱庐县守官的赐印。该银印的出土可以实证汉朝( )
(2024·北京海淀区二模·11)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的《赫梯法典》规定:“假如任何人使男奴或女奴失明或敲落他的牙齿,则他应交付十玻鲁舍克勒银子,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假如奴隶反抗自己的主人,则奴隶应被投入水中。”据此可知,《赫梯法典》( )
宋代《方舆胜览》载:“成都古蚕丛之国,其民重蚕事。”而同时代的《茅亭客话》则记载了成都新繁县李氏“家养蚕甚多,将成,值桑大贵,遂不终饲而埋之,鬻其桑叶,大获其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热门试题
1.
(2018·山东淄博一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建国初,中央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接管了国民党政府所属的各级学校,开始把旧学校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新学校。其次,从帝国主义者手中收回各种文化教育、宗教慈善事业的自主权。第三,改革旧教育的重点是改革课程,改革学制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政务院要求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在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专门化。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3年进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经过调整,各类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更加明确,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后公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新时期的教育改革:首先,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次,调整中等教育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第三,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 ——摘编自黄仁贤《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和新时期所推行的教育改革的不同之 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7分)
2.
(2020·四川雅安·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原因在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3.
“革命”一词在古希腊文化语境中意为政治的动荡,政体的更替。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革命”被赋予神圣的含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对后世影响深远。革命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4.
(2024·福建福州二模·16)二战后,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内部时有族际冲突的发生。在苏丹,有阿拉伯人与黑人的种族冲突;在南非,则是阿非利卡人和祖鲁人之间的冲突。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近代非洲( )
5.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983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51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4975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9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