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2018
·百校联盟全国Ⅰ卷
4
月联考·
32)
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第八表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均处
25
阿司
(
古代罗马货币单位
)
的罚金。”这说明当时罗马
A
法律只保护富有者的利益
B
注重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C
法律规定具有一定教条性
D
公共利益高于私人的利益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C
试题答案:
【考点】罗马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有树木的不一定是富有者,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表明注重保护财产,而培养法律意识是全方位的,故B项错误;树木的价值不同,材料中“每棵均处25阿司”的规定确实一刀切,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法砍伐他人树木”是私人的利益,没有涉及公共利益,故D项错误。
相关题目
到1938年6月,晋西北组织起来的农民达20万人。在五台县,“工、农、学、商、妇、儿童抗敌会组织起来了”。五台县的一个村子里,“整个村庄成了一个训练基地。……华北和西北各地的男女青年到这里学习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由此可见,当时晋西北地区()
(2025·;全国“学习杯”模拟·15)阅读下图漫画,下列可能成为得出“叶落知秋”的依据的是( ) ①“布拉格之春” ②“罢乘公共汽车”运动③“西贡时刻” ④“和平演变”
曹魏时期,名士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但其子嵇绍依然为司马氏集团建立的晋朝尽忠 而死。有人骂嵇绍为仇人卖命“不孝之罪通于天”,西晋王朝却一直将他奉为忠义楷模,并再三褒奖。这说明,西晋时期
(2024·山东济宁高三一模·7)抗日战争时期,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言:“有人贬低游击队的领导人,说他们为什么不更频繁地攻击敌人的大据点。这种批评往往是由于对情况不了解。缺乏军火工业是一个根本的弱点,即使想出巧妙的办法也无法完全克服……因此,他们不得不选择打速决的、得过于失的战斗。”其意在强调当时( )
在罗马共和国的最后几百年间,《十二铜表法》因新判例和新原则的出现而有所改变。这些新判例和新原则来源不一:有的来源于习俗的变化,有的来源于斯多葛哲学的教义,有的来自判官的裁决,尤其是来自大法官的文告。在元首制时期,罗马法发展到了顶峰。这部分地是因为法律扩展到更宽广的司法领域,扩展到既包括意大利公民,也包括生活在异地他乡的外域人的生活和财产方面。材料旨在说明罗马法体系( )
下表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主要物资国家统一分配的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2019·山东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9)表1是1929—1938年部分国家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表,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表1
在今湖北云梦睡虎地所发的秦墓竹简中,出土了一些法律文书,其中一份资料记录户籍,写着:“某里的无爵平民甲的家外、妻子、子女、奴婢、家财、畜产如下:家屋一栋二屋,各有人口,室皆瓦盖,设有木造的门;种有桑树十株;妻某在逃,不予查封;成年女儿某,未婚;未成年男子某,身高六尺五寸;奴婢:未成年女子某;雄犬一只。该制度旨在
(2018·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题·35)下表是1975~2011年德国、法国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表,该表格可以说明
有史家认为:唐宋变革,是指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文化性质、权力关系、政府组织的全面改变。这样的改变,在我国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四次:一是殷周之际;二是春秋战国;三是唐宋之际;四是晚清民国。以下关于这四个时期的改变,对应正确的有() ①殷周之际——封建制邦国统一为郡县制帝国②春秋战国——农业家庭式劳作取代农夫集体耕作③唐宋之际——士庶阶层之别明显到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④晚清民国——君主专制集权体制逐渐向民主宪政体制过渡
热门试题
1.
(2022·四川广元·4)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 )
2.
(2019·江苏高考·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3.
汉代的制度构建不同于西周的“宗统”、“君统”不分,也不同于秦代灭绝“亲亲”的做法,而是政府试图在承认宗族是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突破血缘关系,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这表明,汉代
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杭州等地的郊区农村,开展了土地流转尝试,一些种田能手向流转土地给他们的农户支付费用,取得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这(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材料二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文建设道路的价值。(5分)(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5分)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2280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566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3840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53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