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扫一扫查看
题库首页
提分神器
学习问答
社群中心
VIP中心
试卷下载
您现在位置:
在线自测
>
模考卷
>
浏览试题
[单选题]
《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A
政权更替频繁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收藏
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试题答案:
B
试题答案:
题目中并未体现政权的更替频繁,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在夏商多罪,均是天命诛之,体现了在中国古代早期神权和王权相结合,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到夏商时期的集权现象,故C项错误;世袭制度是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题目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相关题目
(2024·浙江温州二模·2)下图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农业发展示意图,结合所学推断,这一时期是( )
(2024·河北模拟·8)孙中山指出:“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这种办法才是正当解决今日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不是先穿起大毛皮衣,再来希望翻北风的方法。”这表明孙中山
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饬令推行《时务报》,全国多省官员札饬效仿,推广热潮兴起。戊戌变法失败后,《农学报》《蒙学报》等论学类维新报刊由于倾向传播新学,无损体制,仍然受到晚清官员的推广。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层( )
(2018·福建福州毕业班质量检测题·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国际迁移流的形成集中于沿海地区,国际迁移的流向主要从闽粵两省流向诸迁入国。 ——摘編自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規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南洋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1928年,新马华侨为声援国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而发动反日远动,这次运动深入到普通的中下层华侨群体。中下层华侨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在家国存亡之际,其对宗亲、家乡的关注,就更容易升华为对中国国家的认同。当地政府对华侨法律身份、政治权力的限制和经济上的排华活动,使得华侨难以认同当地政权。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使南洋华侨、华商惑到切肤之痛,而抵制日货成为反日运动最为频繁使用的武器。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国内政权统一,解决了华侨社会对政权认同的困惑,大大减少南洋社会各种派别之间的争斗。 ——摘编自庄国土《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对中国认同的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国国际移民流向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41年间南洋华侨“中国认同”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所产生的影响。(13分)
(2024·湖南衡阳二模·15)十月革命后,苏俄颁布了国家垄断广告业务的法令;1918—1920年,商业广告在苏俄近乎消失;1921年,列宁承认“国家垄断广告”的设想是错误的;1922年,列宁促使党代表大会取消了已经通过的禁止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刊登广告的决议。上述转变( )
(2025·贵州贵阳摸底考试·10)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上海飞乐音响发行股票,随后在全国掀起一股“股份制试点热”。到1986年底,我国已有股份制企业六千余家,股票集资60多亿元。同年12月,政府放开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试点。股份制试点( )
(2023·天一大联考毕业班阶段测试·4)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2024·浙江台州高三12月联考·20)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下列有关其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7)武汉三镇光复后,湖北军政府在对军队实施整治的基础上,扩充了4协军队,其干部主要来源于原来在武昌的新军,队员主要在武汉就近招募,士兵招够后,就划定武汉为4区,让他们各自担任防御的资任。其举措( )
194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告诫各根据地“为了战胜国民党的进攻,要加紧减租和生产”,务使整个解放区在冬春两季发动一次大的减租运动,强调“目前我党方针,仍然是减租而不是没收土地”。这一指示意在( )
热门试题
1.
(2024·甘肃一模·3)历史上,唐朝妻子提出离婚的不在少数,女方再嫁也不为失节,这与前朝的“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反映了唐代
2.
(2023·山东青岛·9)文物是鲜活的历史。如图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反映了( )
3.
47.(15分)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成。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
4.
(2007.山东基能.3)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京剧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②京剧唱腔主要使用“西皮”和“二黄”③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表演风格④京剧人物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丑角主要是指丑陋的反面人物
5.
(2017·内蒙巴彦淖尔·1)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下面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是
热门试卷
部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83024做题
高考历史大事年表全练(190题)
去做题
已有73960做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去做题
已有65023做题
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74选56)
去做题
已有57079做题
2021年天津卷
去做题
已有22128做题